勸蔣介石回大陸,老蔣提出六個要求毛主席全同意,結果如何
1965年,隨著國民黨重要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陸,中央開始加快了對台灣地區的統戰步伐。
李宗仁在國民黨內,盡管與蔣介石存在分歧,但在反共立場上二者卻相得益彰。
當年四一二政變期間,李宗仁的桂系與蔣介石的黃埔系一樣,都是有血債的過往。
台灣方面對李宗仁回歸大陸並未遭到清算感到震驚。
毛主席見勢,派人攜著親筆信給蔣介石,希望能促成兩岸和平統一。
蔣介石深受毛主席誠意感動,懷著天年不多的心情,提出了六項條件,只要毛主席答應,他便願意帶領台灣實作和平回歸。
這引發了廣泛關註,但最終卻未能實作統一。
類比於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如今的局勢就像是高舉著「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大旗,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執政地位。
就像當年諸葛亮若是公開找曹魏和談,蜀漢政權恐怕早就土崩瓦解。
因此,這個計劃必須在最後一刻才能揭曉,之前必須要嚴守秘密。
泄露了這個秘密,就算蔣介石有心,也無法再談下去。
考慮再三之後,毛主席決定派遣一個名叫許孝言的人作為密使,攜帶自己的親筆信前往台灣。
許孝言與蔣介石是老友,社會身份並不顯赫,派他去執行任務再合適不過了。
許孝言果然不負眾望,成功見到了蔣介石,並轉交了毛主席的親筆信。
毛主席在信中含蓄地表達了開展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意願,並提出了兩岸統一的四原則:
一、國共雙方的合作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統一後不能失真於對方利益。
二、大陸可以無償援助台灣的經濟建設,以解決台灣資金方面的困難。
三、台灣的外交權應歸中央管轄,不得單獨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但可以保持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
四、大陸不尋求改變台灣的政治制度,台灣的改革將尊重蔣介石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願。
這可以說是一種類似一國兩制的初步構想。
信件中還附上了幾張蔣家祖墳的照片,以及毛主席殷殷期語:「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要知道,當年蔣介石可是動過毛家祖墳的,毛主席能制止底下的人亂來,已經很給面子了。
從上述條件來看,中央釋放了最大的善意。
蔣介石也不可能對此不心動,據許孝言所言,他讀了毛主席的信好幾遍。
蔣介石也意識到了局勢的變化。之前,他還滿懷信心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可以借美國之力反攻大陸。
但韓戰之後,美國不願意支持他的反攻計劃,甚至明確表示不會包括反攻大陸在內的條約。
沒有美國的支持,蔣介石對反攻大陸失去了信心。
面對毛主席伸出的橄欖枝,蔣介石動心了。
次年,台灣方派出宋宜山秘密存取大陸。
中共重申之前的條件,國共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允許台灣高度自治,但台灣需放棄與美國的關系,將外交權交歸中央。
然而,宋宜山回國後卻口口聲聲稱國家發展得如何如何好,令蔣介石十分不悅,認為他被「赤化」了,因此此事暫時擱置。
不過,宋宜山的密訪也並非毫無收獲。與此同時,另一人曹聚仁以探親掃墓之名秘密祭拜了蔣介石的祖墳,傳達了中共的和解意願。
蔣介石既不同意也不拒絕。
此後幾年,曹聚仁一直在兩岸之間穿梭。
然而,國際形勢在1958年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蘇緩和局勢,共同治理世界,雙方都不希望小弟鬧出麻煩。
台灣海峽成為了冷戰的分界線之一,維護兩岸和平成為當務之急。
於是美國提出了「兩個中國」的陰謀,試圖分裂兩岸。
然而,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都難以接受這種情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門炮戰爆發了,和談不得不暫時擱置。
直到1964年,赫魯雪夫下台,中美關系解凍,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反攻大陸的希望徹底破滅。
李宗仁意識到了這一點,選擇了回國。
蔣介石也明白了局勢,派蔣經國到香港接曹聚仁回台灣商討兩岸和平統一的事宜。
經過談判,雙方達成了六點共識:
一、承認蔣介石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允許他回大陸居住。
二、廈門和金門合並成一個自由市,作為兩岸聯系的中轉站。
三、中共同意蔣經國繼任台灣省長,台灣交出外交權。
四、台灣終止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台軍縮編成四個師。
五、空軍和海軍置於北京編制之下。
六、現行制度20年內不做更改,百姓生活品質不能下降。
然而,一年後中國大陸發生了大動蕩,使蔣介石對中共的信任產生了質疑。
1968年,蔣介石的祖墳受到沖擊,這讓他十分氣憤,使這件事告吹。
1972年,中美破冰,台灣再次動搖。
蔣介石再次派曹聚仁,想要繼續接觸大陸。
然而會談因章士釗去世而告吹。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派陳立夫邀請毛主席和周總理訪台,解決兩岸問題,然而未能實作。
隨著老一輩人的離去,台灣問題逐漸失控。
鄧小平與蔣經國盡管開放了兩岸交流,但統一事業還未啟動,蔣經國便離世了,留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