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消失的它:為什麽明朝中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歷史課本找不到了

2024-07-20歷史

有個常見的說法:「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惜都被清朝給生生扼殺了」。那麽,明朝是否真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是否又把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給扼殺在搖籃裏了呢?

今天跟大家談一談這個問題,其實學術界探討「資本主義萌芽」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史的問題,跟明清之爭關系不大。而我本人在講述這段經濟史的時候,無意探討明清之爭,只是從事實出發,讓大家自己思考,「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時候已經出現。

既然只是萌芽,它就不是已經成熟的東西,它是有點苗頭。有人認為明朝資本主義早已經成熟了,中國社會早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這顯然就是無腦明吹了,如果說中國既然早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那麽怎麽解釋1840年之後中國進入兩半社會呢?

其實明朝後期老百姓也已經感覺到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所謂的萌芽在這一階段也比較明顯。

第一,手工工場的發展。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徐一夔的人寫了一篇文章叫【織工對】。杭州地區的手工紡織工場裏,工人們忙碌地操作著織機,他們不再是土地的束縛者,而是成為城市中的僱用勞動者。這些工場實行僱用制,工人們憑借自己的勞動力換取計日薪資,技術熟練的工人甚至能獲得比一般工人更高的薪資。

第二,新的商業城市興起。南京、北京、蘇州等城市成為了商業的中心,商人和手工業工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這些市民們紛紛組織起行會,共同商討事務,采取一致的行動。這些商業城市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為資本主義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第三,明朝中後期的沿海通商問題。一方面,有人主張對外通商,促進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海盜的侵擾,主張采取鎮壓政策。這種政治上的鬥爭,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復雜性。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商業資本的發展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商人地主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漸上升,他們的利益訴求也開始影響政治決策。

第四,內地官僚地主參與商業活動和手工工場經營的現象也日益普遍。明武宗本人甚至開設了皇店,與民爭利。在地方上,四品以上的官員也紛紛涉足商業領域,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這種官商勾結的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但也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和腐敗。然而,這種趨勢也反映了商人社會地位的提升和商業勢力的崛起。

第五,為官之道竟似經商之道,官吏們往往只在乎官職能否帶來豐厚的利益,而非真正為民服務。倘若某處為官能獲取更多財富,則趨之若鶩;而若收益微薄,則避之不及。若是赴富饒之地任官,親友歡聚一堂,設宴慶祝;反之,若是前往貧瘠之地,則眾人皆嘆。為官與發財似乎緊密相連,讀書僅為求得一官半職,而做官則旨在積累財富。那麽,當時官員晉升的依據又是什麽呢?一為資歷,二則為行賄。當時人們稱之為「送禮」。地方官任職三年期滿,需進京接受朝廷的考核,此時便是他們「送禮」之際。一旦送禮,官職便可升遷。那所謂的獻上黃米、白米若幹擔,實則暗指黃金、白銀的數目。後來,方式有所變化,改為贈書若幹冊,但書的背後依然附有金子、銀子,這種手段被稱為「書帕」。

此後,國家的高級官員有不少人變成了商人。經商成為社會風氣。商人賺了錢就奢侈浪費,造成社會上的虛假繁榮現象。封建秩序、封建禮法開始受到沖擊,從而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反映這種社會生活的作品。

以上這些例子都可以作為資本主義萌芽來看。但是這些萌芽並沒有成長,以後又遭到了壓力,因此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還不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還處在萌芽狀態。

現在教材不是沒有「資本主義萌芽」,而是用「有學者認為」這種承認存在爭議的語氣帶出這個論斷。目前在學界,現在幾乎沒有真正支持這個論斷的了。在我看來,無非是要淡化明清之爭,以免被有些別有用知心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