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沙海戰時,蔣介石大開綠燈?毛主席:他還是有民族大義的!

2023-12-28歷史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

1974年1月19日,中越在西沙群島發生海戰。

蔣介石在台灣表示:

南越(當分時為南越、北越兩個部份)跳梁小醜也想染指南海,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們出兵!

1月22日,我東海艦隊三艘艦艇奉命穿越台灣海峽,支援西沙戰場。

蔣介石下令國民黨軍隊開啟探照燈並協助透過。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說:

「蔣先生此人還是有民族大義的。」

這個故事被編進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2】當中。

其實對於該事件的真實性,一直是有爭論的。

不過這個故事雖然有些細節值得推敲,但是在結果方面又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一、「故事」背景

1973年,由於【巴黎協定】的簽訂,美國在國際上承認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法律地位,結束了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並撤出在南越的全部美軍及同盟軍隊。

美軍撤離時,給南越政府留下了大量美式陸海軍裝備,其中包括十幾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使得南越一度宣稱,自己的軍事實力可達世界前十。

美軍撤離後,面對北越的強大壓力,南越急需一個宣泄口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及地位,緩解國內外各方壓力。

於是,1974年1月19日,南越海軍的4艘美式大型作戰艦艇(總排水量近6000噸)與中國4艘小型艦艇(總排水量1700噸)爆發海戰。

我軍在實力懸殊下擊傷擊退敵艦三艘驅逐艦,在準備與最後一艘敵艦同歸於盡的關鍵時刻,由趕來支援的281、282艇(總排水量830噸)將南越10號艦擊沈。

20日,我軍乘勝追擊,將被南越自1956年就強行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銀3島解放。

在南海吃了這麽大的虧,南越心有不甘,他們擺出一副報復的姿態,派遣6艘軍艦從峴(xiàn)港出發,前往西沙,另外還有兩艘驅逐艦正前往峴港增援。

中央軍委深知敵我實力懸殊較大,在西沙海戰之前,就命令東海艦隊所屬的505號昆明艦、506號成都艦和508號衡陽艦,3艘飛彈護衛艦南下增援。

而故事就是在這3艘飛彈護衛艦穿越台灣海峽時發生的。

二、穿越台灣海峽

東海三艦接到海軍通知,從舟山基地出發,火速趕往西沙海域進行增援。

因為在台灣海峽國共曾多次發生海戰,以往我方艦隊大多是從東海先進入太平洋,繞過台灣島後,再從巴士海峽進入南海。

此次是為南海艦隊增援,時間對於我方來說十分珍貴,如何規劃路線,怎麽走是頭等大事。

這個問題擺在毛主席面前,經過深思熟慮,他對三艦下達了「直接過」的命令,意為東海三艦直接穿過台灣海峽。

21日夜,我東海三艦進入台灣海峽。

「艦隊已透過東引島,一切正常。他們會不會將我們放過東引島以後,在馬祖金門一帶伏擊我們?」

有人對艦隊能順利透過東引島海域提出疑問。

南海艦隊情報處範樹華處長回道:

「蔣軍的所有大型戰艦都在監控當中,並沒有大的調動,而且東引島、金門、馬祖也沒有明顯的軍隊活動,應該不會有伏擊。」

從上述對話中可以看出,我軍透過台灣海峽的過程中,對台灣方面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而在此之前,艦隊司令張元培將軍,也要求情報處詳細掌握台灣方面大型艦船的位置,和東引、馬祖、金門守軍的動向。

中央則指示福建基地嚴陣以待,時刻準備反擊來自台灣方面的襲擾。

而為保證行動隱秘性,3艦透過台灣海峽,實行燈火管制,電報也是只收不發。

由此看來,在這種緊張的時刻,只要是陌生船只靠近,都會引起我軍的堅決打擊。

因此,說蔣軍曾運送補給給我軍的傳言,大機率是站不住腳的。

大家都知道,台灣海峽的最窄處也有130公裏,夜間開啟探照燈協助行駛的說法,也有些勉強。

如果說台灣方面得知東海三艦的計劃,開啟探照燈表明「得知你的行動,但我方沒有作戰計劃」,使得我軍可以安全透過,這倒未必不是一種可能。

而事實上,台灣方面確實知道,我軍要在21日夜透過台灣海峽。

根據台灣方面的軍事檔案【金馬前線綜合情況(74.1.16-1.31)】顯示,我軍三艦透過台灣海峽的計劃,已經被台灣方面探知。

蔣軍對此的結論是,該項行動是針對越南,跟台灣無關,對此的應對為:

加強南海備戰措施有關,其後續動作註意中。

1974年,南越和台灣方面同屬於美國的盟友,在一些分析中,台灣不可能為了西沙問題去得罪南越,間接性得罪美國。

所以蔣介石對於我軍跟南越采取的是一種不幹涉的態度,無論西沙海戰誰勝誰負,對他們都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和波及。

這是一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思維,但另一方面,「朋友的朋友,可能未必是朋友」。

至於蔣介石是否說出「大陸不出兵,我就出兵」的言論,無從考證,但從結果上看,效果是明了的。

而且蔣介石與毛主席的默契,也是客觀存在的。

三、炮擊金門的深意

當年蔣介石敗退台灣時,美國就曾建議他放棄金門、馬祖,並把台灣交由美國托管,但遭到蔣介石拒絕。

美國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蔣當時還妄圖利用金門作為彈板,用以反攻大陸。

二是放棄距廈門僅有10公裏的金門,斷了蔣反攻大陸的想法,為美國實作「劃峽而治」做鋪墊。

所以,蔣介石明確表示反對。

由於台灣和美國在1954年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因為蔣沒有放棄金門,所以,一旦金門有事,美國必須根據條約來協助台灣,但他們又不想跟大陸發生直接沖突。

當時,蔣介石面臨著美國方面的巨大壓力,甚至還準備了推翻「不聽話」的蔣介石的計劃。

1957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親自來到台灣,對蔣介石表示:

如果不從金門、馬祖撤軍,那美國將減少對台灣的援助。

蔣此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可他一旦從金門撤軍,達成美國人的陰謀,就將變成分裂中國的千古罪人。

1958年8月11日,美國國務院公布了一項不承認我政府的備忘錄。

對於他們的挑釁,中共中央在8月17日透過了毛主席的提議,炮擊金門。

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對金門長達兩個多月的炮擊。

據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主席對此的說法是:

「炮擊金門不是為了解放金門,而是為了給蔣介石一個借口,抵抗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

果然,蔣介石在得知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訊息後,連聲高呼:

「好!好!好!」

面對美國施加的巨大壓力,蔣介石因炮擊金門這個「神助攻」,果斷增兵金門。

隨後,台灣「外交部」在蔣的授意下首先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固守金門、馬祖,並拒絕了美國關於海峽中立化的建議。

9月,蔣介石公開發表談話,表示解放軍炮擊金門,是進攻台灣的前奏:

「台灣方面必將堅守金門、馬祖,哪怕只有國民黨孤軍戰鬥(即使美軍不支援),也絕不退縮。」

他的做法引來美國的強烈不滿,他們對蔣的態度也日漸強硬,甚至呵斥。

蔣介石倒是難得的強硬,他在10月9日發表的「雙十文告」,與15日答【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問時,接連表示:

將固守金馬,美國「托管」台灣的建議是「空洞和愚蠢」的,申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無可爭議。

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國防部再告台灣同胞書】,與蔣介石遙呼相應。

文中表示:

...... 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閑事......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的利益,適合美國人的利益。就是說,第一步,孤立台灣;第二步,托管台灣......

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只,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

逢單日,你們的船只、飛機不要來。逢單日我們也不一定打炮,但是你們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

我們希望你們加強團結,以便一致對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制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實作的。

由此看來,炮擊金門,是國共兩黨共同抗擊美帝妄圖分裂中國的有力反擊。

毛主席的精準判斷,緩解了蔣介石的壓力,兩人的默契讓美國的陰謀化為泡影。

西沙海戰時,毛主席讓東海三艦從台灣海峽「直接過」,以及蔣介石「密切監視(而不打)」,可謂是兩人的又一次默契。

南越妄圖占領西沙,侵犯我們主權和領土完整,在蔣看來,這是不能容忍的,他不方便直接反擊,但不妨礙他大開方便之門,讓我東海三艦順利透過台灣海峽。

所以毛主席才說「蔣先生還是講民族大義的」。

而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對於「和平統一」也是有認同的,曾發生過的3次密談,以期望形成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

四、建國後的國共三次和談

1、章士釗與宋宜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國際關系日漸緩和,新中國的戰略也轉移到國內的經濟發展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在台灣的問題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采用武力伺機解放台灣,與和平談判實作統一相結合的方針,毛主席也提出「和為貴」的對台方略。

為此,曾參加過1949年北平胡談的南京政府代表章士釗,主動向周恩來總理請纓。

請求中央批準他去香港聯絡國民黨的故交,進而聯系在台灣的蔣介石,實作國共合作,爭取和平統一。

為此,中央特地寫了一封信由章士釗轉交蔣介石。

信中提出了四條辦法,以實作兩岸統一:

①、除外交外,台灣人事軍事等皆由蔣介石管理。

②、中央可撥款加強對台灣的基礎建設。

③、尊重蔣對台灣的改革,但可從緩,與各方協商為好。

④、雙方不要做破壞國共合作的事情。

1956年春,章士釗攜中央信件到達香港,見到了國民黨方面在香港工作的許孝炎先生。

許孝炎了解他的來意後,當即返回台灣,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的信件。

他將信件反復看了幾遍,沈默不語。

1957年,蔣介石突然召回在香港的許孝炎,兩人經過長時間的密談,決定由宋宜山到大陸先行探路。

宋宜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的哥哥,也是蔣介石的學生。

派他回去,一是蔣對其的信任,二是用回大陸探望被我軍俘虜的弟弟的名義,以免引起大的波動和社會反應。

1957年4月,周總理在北京東興樓接見了宋宜山。

宋宜山對回大陸目的直言不諱,就是想看看大陸的態度。

周總理也是做出的明確的表示:

「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誌們曾在一個屋裏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由統戰部長李維漢與宋宜山進行具體事務的對接,李維漢提出了四條基本意見:

①、兩黨可透過平等對話實作和平統一

②、台灣可以在蔣的管理下實作高度自治

③、中央不派人參與管理台灣,而台灣方面可派員參與中央領導

④、美勢力必須撤出台灣

宋宜山回到台灣後,向蔣介石送出了一份長達一萬五千余字的報告,他對大陸毫不吝嗇的贊揚,引起了蔣的不滿與戒心,加之大陸當時正在開展反右鬥爭,使得國共和談的事情就此擱淺。

2、曹聚仁穿針引線

曹聚仁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記者、作家,與魯迅先生相交莫逆。

在【魯迅全集】中便收錄了魯迅先生致曹聚仁先生的二十五封半的信件,而且他與國共雙方的高層都有著良好的關系。

1957年7月,曹聚仁從香港回到大陸,周恩來與陳毅等中共高層在頤和園為其接風。

席間,周總理對其表示:

「我們對台灣絕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

10月3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曹聚仁時,說:

「你這次回來,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裏還存在什麽問題。」

同時,他也肯定了蔣介石在某些歷史時期起到的作用,表達了國共再次合作的心願。

曹聚仁回到香港後,向蔣介石做出匯報,他對此沒有做出指示,只是讓曹聚仁第二次到大陸,去浙江奉化看看蔣氏祖墳。

曹聚仁結束第二次大陸之行,隨即將奉化之行的照片和詳細情況致信蔣介石,同時寄去的還有一封關於國共再次合作意見的信件,但並沒有得到蔣的明確回復。

就這樣,國共合作的事情便拖了下來,直到1965年國民黨的二號人物李宗仁返回大陸,讓蔣氏父子再次行動了起來。

曹聚仁得知蔣經國會擇期到香港,與其商談國共再次合作的事情後,他立即起身抵京,與中共方面進行溝通,明確了中央對於此事的態度後,便返回香港,等待蔣經國。

不久之後,蔣經國來到香港,他親自將曹聚仁接到台灣蔣介石的官邸,開啟了一次秘密會談。

經過這次會談,雙方達成了六項共識,主要內容為:

①、蔣介石率舊部回大陸定居,仍然擔任國民黨總裁。將廬山地區作為國民黨的辦公和居住場所。

②、由蔣經國任台灣省主席,台灣的軍事外交由大陸中央統一管轄。台灣方面除土地政策(耕者有其田)外,其他政令由台灣方面負責,保持二十年不變,期滿後再行協商。

③、台灣方面不在接受美國的任何援助,所缺款項由大陸劃撥。

④、台灣海空軍並入大陸,陸軍縮減為四個師,一個駐守廈門、金門。其余三個駐守台灣。

⑤、金門、廈門合為一個市,作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緩沖和聯絡地區。由駐守的一個師的師長擔任市長,該師長由台灣提名,北京認可。

⑥、台灣原有官員待遇不變,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提高。

這六項共識由曹聚仁帶回了北京,並在中共中央的常委會上進行了討論,毛主席也表示對這六項共識的基本同意。

而就在國共再次達成合作,祖國即將實作和平統一的關鍵時刻,美國又橫加阻攔,加之後來大陸動蕩年代的開始,讓此次和談再一次的擱淺。

3、出師未捷

時間來到70年代初,中國返回聯合國,尤其是中美關系復蘇的大環境下,台灣的地位愈發尷尬了。

於是,國共和談再一次提上了日程。

由於曹聚仁先生在1972年已經辭世,所以90歲高齡、因為骨折還在用輪椅代步的章士釗老先生再度請纓,居中聯絡。

經毛主席批準,1973年5月,章士釗離京赴港再次擔任聯絡員,周總理親自到機場為其送行。

章士釗先生到達香港後,頻繁出席各種活動,只因他年事已高,加之水土不服等原因,一病不起,並於7月1日與世長辭。

章士釗出師未捷,給國共雙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後來,蔣介石派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趕赴香港,促成和談。

陳立夫首先透過秘密渠道向毛主席發起存取台灣的邀請,同時,在香港報紙上發表了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明確表示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存取。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也非常高興,但當時他與周總理的身體都不是很好,便準備由鄧小平負責此事。

又是一個關系到和談是否成功的重要時刻,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去世了,讓國共的第三次和談也就此結束了。

此後,陳立夫一直在為兩岸統一奔走,1992年首批大陸記者訪台時,98歲高齡的他明確說道:

「只要兩岸人民需要我,我就會去大陸,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安樂。」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曹聚仁」、「章士釗」、「陳立夫」,在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做著自己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實作這些和平使者的心願。

結語

毛主席和蔣介石雖然是對手,但對於民族大義,兩個人是一致的。

無論是炮擊金門還是秘密和談或是西沙海戰,都顯示出了二人極高的政治默契,而建立這種默契的基礎,便是「維護國家統一完整」。

所以主席說「蔣先生是有民族大義的」,也曾說過「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的好,他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是毫不含糊的」。

三次和談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毛主席和蔣介石及兩岸同胞、海外僑胞們,希望和平統一的願望,是強烈而真實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作為炎黃子孫必須完成祖國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