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七萬清軍憑啥大敗李自成百萬之眾?無關吳三桂,是海納百川的力量

2024-07-27歷史

公元1644年4月,覬覦中原已久的滿清,趁中原大亂之機,揮師入東。

但,滿清所有的軍隊加在一起,也不過10萬余人,還留下了3余萬老弱之兵,留守大本營沈陽。可以入關作戰的,是攝政王多爾袞所率領的滿、蒙、漢軍,只有七萬多人。7萬余的人軍隊,是如何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中,一戰定乾坤,最終徹底擊敗號稱百萬之眾的大順政權,最終一統中原的呢?

3月19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城,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身亡,明朝宣布覆滅。

關外明軍在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帶領下,撤入關內勤王護駕,但還未趕到北京,大明就亡了。吳三桂率領的遼東兵馬,與山海關的守關部隊合二為一,總兵力約5萬余力,都是精銳主力,駐守在山海口,靜觀局勢發展。

野心勃勃的滿清,趁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迅速攫取了關外的廣大地區。隨著皇太極的病逝,幼子福臨即位,大權落入了攝政王多爾袞手中。多爾袞當機立斷,幾乎精銳盡出,星夜兼程,直赴山海關而來。

北京的大順軍、山海關的關遼軍、關外的清軍,一場混戰迫在眉睫!

大順軍雖號稱百萬之眾,但自西安東進以來,沿途不斷分兵,在湖北、河南、河北等地,都留下了大量的主力鎮守,真正跟著李自成進入北京的,只10余萬人。

李自成的10萬大順軍,與關外多爾袞的7萬清軍,將成為對戰的雙方。

介於大順和滿清之間的吳三桂所部,就成了舉足輕重的力量,歸降大順,則李自成足可拒守山海關。如叛降大清,多爾袞則可順利通關,直逼北京,與大順主力決戰。

滿清對自身實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一開始就對吳三桂所部高度重視。早在兩年前,清軍就不計較兩軍對陣戰場廝殺的仇恨,皇太極前後三次親自給吳三桂寫信,對他好言勸慰,希望他可以歸順大清。同時,還多次請已經降清的吳三桂之兄吳三鳳、舅父祖大壽等人,以親屬、舊誼的關系,給吳三桂寫信,曉以利害,全力勸說吳三桂降清。

得知吳三桂先投降大順,後又叛逃重新占領山海關後,多爾袞絲毫沒有惱怒,當他接到吳三桂部將的求助信時,仍然誠意滿滿, 「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直接承諾給吳三桂「裂土分王」 ,同時將一個投降異族、反復無常的小人,吹捧成忠君忠國的忠貞國士,給予於物質、精神雙重誘惑。

當多爾袞見到吳三桂本人時,更是禮遇有加,賜坐賜茶,大肆表揚他為大清入關第一功臣,並大談吳三桂的忠心忠義, 「汝等願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 ,再次將反復投降的吳三桂,稱贊為替崇禎帝復仇的忠臣,並代表大清,明確表示態度,原來同吳三桂是敵人,現在是一家人。

山海關戰役剛剛結束,多爾袞就馬上兌現承諾,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吳三桂也率領關遼軍民剃發降清,心甘情願被大清驅馳,為大清征戰南北。

滿清之前屢次入關進犯中原,與歷史上所有的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一樣,都是為了財物人口,幹的都是燒殺搶掠的勾當,但多爾袞此次出兵,卻嚴格約束軍士,嚴令 「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有抗拒者必加誅戮!」 ,入關清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多爾袞率清軍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後,又打出為明帝復仇,討伐大順的旗號,並下令 「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 之後不久,以皇帝的禮儀,隆重安葬崇禎帝,贏取明朝各級官紳的支持擁護。

多爾袞對待士紳官員,無論是明朝官員還是大順官員,只要歸附清朝,就官復原職,甚至加官進爵。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馮銓,此人在天啟帝朱由校時,依附太監魏忠賢,爬到了大學士的高位。崇禎即位後,魏忠賢倒台,馮銓被革職為民。清軍進入北京,馮銓征召入朝,被委任為內院大學士,且位列第一,排在清朝新貴範文程等人之前。馮銓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請求將自己排名後移,但多爾袞卻態度堅定, 「國家尊賢敬客,卿其勿讓。」

還有一個人物,就是陳名夏,明崇禎十六年廷試探花,授翰林院修撰,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李自成攻占北京後,陳名夏投靠了大順。清軍進入北京後,陳名夏南逃到江南投靠南明政權,卻不料被南明弘光朝廷視為 「從賊逆臣」 ,追捕捉拿。陳名夏改投大清,被重用為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大學士,成為大清重臣。

清軍的勝利,有人歸結於大順軍在北京時突發瘟疫,戰鬥力受損嚴重;有人罵吳三桂叛變投降,為清軍開關引路;也有人認為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腐化墮落失去民心。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多爾袞領導的大清朝廷,寬容大度,海納百川,以7余人的軍隊入關,卻匯整合了一股龐大的力量,所向披靡,席卷全國,終成大業,主宰中原三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