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李訥同時做倆手術,傷口感染,毛主席用古詩勉勵女兒

2024-01-14歷史
為了革命,毛主席付出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他將滿腔心血都奉獻給了革命,於親情上卻不得不有所虧欠。
正如賀子珍將在長征途中所生的一個女兒送人後,毛主席說的那樣:「我們只能這樣。我們幹革命是為了造福下一代,而當時為了革命,又不得不丟下下一代。」
毛主席的孩子中,為人熟知的有四人,分別是: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訥。
其實,除了這四個外,毛主席還有六個孩子,只不過這六個孩子要麽失蹤,要麽送人,要麽夭折,有的毛主席甚至都沒有見過一面,這裏可以具體看一下:
毛澤東的第三個孩子毛岸龍,生於1927年4月,母親是楊開慧,毛岸龍和毛澤東的緣分只有四個月,之後毛澤東去領導秋收起義繼而南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毛岸龍在楊開慧遇害之後被送往上海,不久去世(也有一說是失蹤了)。
毛澤東的第四個孩子是女孩,生於1929年3月,母親是賀子珍,當時紅四軍離開井岡山正往贛南前進,戰鬥不斷,孩子剛出生就被送給了別人。
毛澤東的第五個孩子毛岸紅,小名毛毛,生於1932年11月,長征開始之後,毛澤東和賀子珍將毛毛留給毛澤覃和賀怡照料,毛澤覃怕孩子跟著自己會遭遇不測,遂將他寄養在別人家中。
這本來是保護了孩子,但隨著不久後毛澤覃的犧牲,沒有人知道毛毛在哪裏(有種說法認為建國後毛毛找到了),連賀怡也不知道。
毛澤東的第六個孩子是個早產兒,賀子珍懷著孕從瑞金轉移,途中早產,孩子夭折。
毛澤東的第七個孩子是個女孩,生於1935年的2月,賀子珍長征途中所生,生下來之後送人。
毛澤東的第九個孩子是個男孩,是賀子珍去蘇聯之後所生,生下來十個月就夭折了,毛澤東並沒有見到這個孩子,倒是毛岸英和毛岸青曾和這個孩子有過不少接觸。
毛澤東也是一個父親,這麽多孩子的離去,他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只不過再痛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也不得不做出選擇,為了全中國的革命事業,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舍小家而成就大家。
當然,對於有幸活下來的孩子,毛主席對他們愛同全天下的父親一樣,愛得深沈且長遠。
他是慈父也是嚴父,他不求孩子有多大的出息,但必須要成為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為此,他在百忙之中總會抽出時間來關心和指導子女的成長。
這裏可以透過一件事來說明毛主席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
1958年初(農歷1957年的臘月),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腹痛難忍,還伴隨著惡心、嘔吐,無法繼續去學校上學,經過檢查是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盡快入院治療。
李訥自小身體素質就不是很好,毛澤東想過很多辦法增強她的身體素質,但收效甚微,所以李訥是醫院的常客,往常,李訥生病治療的事情都是其母江青在負責,畢竟毛澤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日理萬機,是新中國的掌舵者,自然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管家裏的事情。
不過他向來是有規定的,那就是為了不讓李訥住院被特殊對待,住院的時候都不能說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兒,為此,李訥住院有一個名字是「沈娟」,對應的就是毛主席身邊保衛人員沈同。
不光是李訥,就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也是一樣,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毛主席都會特意叮囑他們:「不要說你是毛澤東的女兒/兒子」、「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上去唬人」。
毛主席是希望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學習、生活和工作,不能因為是毛主席的子女就接受特殊的對待。
不得不說,能說到並做到這一點,需要相當的魄力和遠見,毛主席不愧是偉人。
本來李訥得了急性闌尾炎之後,還是江青負責的,但當時江青在廣東,無法趕回北京,因此毛主席就抽出時間來安排這件事,當然,他自己是不會出面的,還是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帶著李訥到北京醫院就醫,不過李訥的情況比較特殊。
單純的一個闌尾炎手術並不算是一個特別大的手術,但李訥小的時候有一次生病打針,哭鬧得比較厲害,所以針頭斷在了肉裏。
李訥同時做兩個手術,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自然不敢做主,所以這件事必須請示毛主席,毛主席在認真看了醫院的檢查報告和治療方案後同意了這種治療方案。
不過在具體的手術中卻發生了意外,原本闌尾炎手術是進行得很順利的,但在後續取針頭的時候,才發現針頭已經移動,不在原先的位置了。
醫生花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到那個針頭,所以後續,醫生們不得不將李訥擡到了X光透視室,透過透視來尋找針頭,這樣,針頭很快就找到了,再取針也比較簡單。
然而這個手術是在無菌環境下完成的,這樣一折騰,反而引起傷口的感染,李訥發起了高燒。
李訥高燒不退這件事,毛主席沒有想到,醫生們也沒有想到。
不過好在醫生趕緊采取了降溫措施,穩定住了李訥的病情,同時他們也立刻將這件事報告給了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讓毛主席對李訥的情況有了基本的了解。
同時遠在廣東的江青也打來電話關心李訥的病情,毛主席也實在不放心李訥的情況,為了對李訥的病情有個真正的了解,毛主席提前一天處理公務,忙得通宵未睡。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讓小員將院長計蘇華、主治大夫王力耕和內科大夫吳潔找來,開了一個簡單的會議。大家就李訥的病情和後續的治療對毛主席做了一個簡明的說明。
在醫生的專業介紹下,毛主席知道李訥的病情已經沒有什麽問題,發燒也不會成為什麽大問題,已經控制住。
毛主席吃了一顆定心丸,心才稍稍安定下來,然後又繼續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快中午的時候,毛主席感覺實在是太累了,就準備午睡一會,他吃了幾片安眠藥之後,躺下來休息。
然而即便是很累,也吃了安眠藥,但毛主席閉上眼睛,還是睡不著,滿腦子都是醫院裏的李訥。
毛主席對李訥的感情應該是最深的,李訥出生於1940年,當時的毛主席已經47歲,縱然他此前已經有了九個孩子,但送人的送人、夭折的夭折、在蘇聯的在蘇聯,因為戰爭的原因,沒有一個孩子陪在他的身邊。
只有小李訥生下來之後一直陪在毛主席的身邊,也只有她享受到了完完整整的父愛和母愛。毛岸英和毛岸青在1927年就和毛澤東分開,在上海流浪了六年,然後被轉移到了蘇聯。
毛岸英1946年畢業之後才回國到了延安參加勞動,與毛主席團聚,而毛岸青直到1947年才回國到了哈爾濱,1949年才回到毛主席的身邊,兄弟倆與毛主席分開的時間有20年左右。
而李敏則在1940年被送到蘇聯與賀子珍團聚,後來和毛岸青一起在1949年回到了毛主席的身邊,李敏與毛主席分開也有十年之久。
只有李訥出生最晚,當時毛主席雖然依舊忙著革命,但他畢竟對中國的革命已經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前進步驟,雖然環境依舊惡劣,但卻與前些年的動蕩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李訥出生後得以安全留在毛主席身邊,享受到了滿滿的父愛。
她甚至在九歲之前獨享了毛主席的父愛,當然,她的存在也慰藉了毛主席,也因此,毛主席格外疼愛李訥,兩人之間的感情格外的深。毛主席只要有時間,就陪李訥玩,更是關心李訥的學習和成長。
此次,李訥住院,江青又不在身邊,毛主席格外的關心,但畢竟是國家主席,又不能直接去醫院看望女兒,況且他也沒有時間去看望女兒,他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麽也睡不著,終於還是起床,坐到辦公桌前給李訥寫了一封信:
念你。害病嚴重時,心旌搖搖,悲觀襲來,信心動蕩。這是意誌不堅決,我也嘗嘗如此。病情好轉,心情也好轉,世界觀又改了,豁然開朗。意誌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誌。你以為如何?……詩一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這裏有意誌。知道嗎?你大概十天後準備去廣東,過春節。願意吧。到那裏休養十幾天,又陪伴媽媽。親你,祝賀你勝利,我的娃!
姓名標示是爸爸,時間是二月三日上午十二時。另外信的下面還附上了一句話:「半睡狀態執筆,字跡草率,不要見怪,有話叫小員來告我。」
這封信有四百余字,這裏省略了部份內容,我們看這封信,滿滿的父愛,而且比一般的父愛還要濃烈許多。
毛主席並非啰嗦地表達自己的關心,而是將李訥此時此刻的病情真實地告知她,並且將自己已經同醫院的幾個醫生開會研究的事情也告訴了李訥,讓李訥真正放心,而不是一句話直白的「沒事,不要怕。」
同時,他也將江青的關心傳達,並告訴了李訥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那就是不久之後南下廣東與母親過春節,這同樣也是在間接告訴李訥:她的病很快就會好。
當然,表達了自己對女兒的關心,讓女兒放心還不是最重要的,還要讓女兒鍛煉意誌,克服病情,這就需要堅強的意誌,毛主席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有這樣的意誌:面對病情的意誌,面對一切困難的意誌。
他是慈父,也是嚴父,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毛主席也不忘教導女兒,他用一首古詩來勉勵李訥。相信很多人對這首古詩都比較熟悉,甚至都能背下來,他就是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是唐朝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開元年間曾出玉門關,趕赴河隴之地,在那裏創作了邊塞詩。
詩的前三句刻畫了將士戍邊時間的漫長和孤寂、西北邊地的荒涼與惡劣、戰事的頻繁和戰鬥的殘酷、敵軍的強悍等等,總之,邊塞對將士來說是一個極為殘酷的存在。
然而,即便如此,將士們依舊是「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國是漢朝時期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地處要塞,漢朝和西域諸國的聯系與征討都繞不開樓蘭古國,尤其是處於漢與匈奴之間,對漢朝來說很重要,然而,樓蘭古國當時卻經常斬殺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者。
也因此,攻破樓蘭成為很多將士的夢想,王昌齡用在詩句中當然並不是說要攻破樓蘭古國,畢竟此時的樓蘭已經不復存在,它其實指的是唐朝時期西北地方常常侵邊的民族。
不管它指的是什麽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漠的風沙和艱苦的戰事磨練了戍邊將士的意誌,讓他們生出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信念。
當然,到了毛主席這裏,他將最後一句做了修改,成了「不斬樓蘭誓不還」,這句最先出現在1917年,當時毛澤東還是個學生,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 ,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體育之研究】的論文,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夫力拔山氣蓋世,猛烈而已;不斬樓蘭誓不還,不畏而已;化家為國,敢為而已;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耐久而已。
後來這段被單獨拿出來收錄進【雜言詩:意誌之鍛煉】,毛主席是希望李訥能夠磨煉自己的意誌,最終勇敢地戰勝病情,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最殷切的期盼。
但毛主席活用這首古詩的意圖並不僅僅是勉勵李訥鍛煉意誌,他也不忘教導女兒多讀書。
毛主席一生可謂是手不釋卷,他自小就喜歡讀書,願意讀書並且刻苦讀書,他讀私塾那會兒在四書五經之外,就喜歡讀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的雜書。
但這些書在當時是不被塾師和家長認可的,所以毛澤東只能偷偷地看,他常常在夜晚將自己房間的窗戶糊起來,為的就是不讓父親看到他讀這些雜書。
其實正是因為這些雜書,讓毛澤東一步步思考,產生了救國救民的思想,進而付諸實踐,從閉塞的韶山沖走出來,一生為革命事業而奮鬥,並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而毛澤東讀書的習慣也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來,即便是在晚年患上白內障之後,他依舊不忘讀書,看不清楚書上的字就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讀。
剛做完白內障手術就開始背著醫生迫不及待地讀書,為此還專門配了兩副眼鏡。
讀書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他不僅自己喜歡讀書,也著意培養子女的讀書習慣,他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子女培養讀書的興趣,然後將興趣轉化為習慣,這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並不僅僅是說說。
身教就不必說了,畢竟毛主席自己就是一個手不釋卷的人,言傳則需要技巧,毛主席不放過任何培養子女讀書習慣的機會,而且這些機會並不刻意,也不突兀,而是被毛主席融進了日常生活中。
就比如李訥生病這次,毛主席就用王昌齡的一首詩來勉勵李訥鍛煉意誌。
還有一次,那是在1954年夏天,江青帶著李敏和李訥到北戴河遊玩,而毛主席還在中南海繼續忙碌,等姐妹倆玩了幾天之後,就想到了日理萬機的毛主席,遂給毛主席寫信,讓他趕緊也到北戴河遊玩。
毛主席有很多工作脫不開身,就給兩個女兒寫了一封信:
你們的來信都收到了,很喜歡。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操)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媽媽那裏有古詩選本,可請媽媽教你們讀。我好,勿念。親你們。
這封信是不是和毛主席寫給病中李訥的信有異曲同工之效?都是在慈愛之外,不忘關心子女的學習,不忘教導他們多讀書、多學習。
李敏和李訥遵從毛主席的教導,從江青那裏要來古詩選本學習,不久之後,毛主席也到了北戴河。
毛主席帶著李敏和李訥下海遊泳,親近大自然,並且與兩個女兒討論曹操和他的詩句,後來毛主席還寫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北戴河之行,毛主席對兩個女兒的教育可謂是用心良苦,不僅是對李訥和李敏如此,對毛岸英、毛岸青同樣如此。
當兄弟倆在黨的幫助下到了蘇聯並安定下來之後,雖然還是無法和毛澤東見面,卻有了書信往來。
有了兩個兒子的訊息,毛澤東很是高興,同時他也不忘勉勵兩個兒子好好讀書。
他在和兩個兒子取得聯系之後,就托林伯渠買了一批書,給他們寄去,讓他們在學習之余好好讀書。後來毛澤東又在1939年8月26日專門寫信關心兄弟倆的學習,並提及寄書之事。
只可惜,當時是戰爭年代,這批書並沒有送到兄弟倆的手上。
毛澤東只得抽了個時間,又親自挑選了包括哲學、經史子集、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在內的21種60本書,給兩個兒子寄去,並叮囑他們多學習自然科學。等他們回到國內,毛主席又讓他們繼續學習,不過這次是學習勞動。
比如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之後,早毛主席的安排下進入「勞動大學」,他穿著從毛主席身上脫下來的修補程式衣服,和當地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的融進百姓中去了。
毛岸英並沒有讓毛主席操心太多,實際上,在讀書這件事上,毛主席最操心的還是李敏。
因為李敏去蘇聯的時候只有四歲,到了蘇聯之後就開始學習俄文,中文反而荒廢了,等她回國之後,中文學得就比較吃力,毛主席不得不花很多的時間來教導李敏的學習。
為了趕上學習進度,毛主席甚至給李敏布置了任務,那就是必須讀完四大名著,並且是讀中文版。
這已經不是培養讀書興趣那麽簡單了,而是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李敏不得不將上課之外的大部份時間都用來苦讀,而且還要時不時接受毛主席的檢查。
有一次,李敏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對毛主席訴苦,說:「這本書我越讀越糊塗,越糊塗越亂……我的腦子亂成了一鍋粥……爸爸,請您網開一面,放我一把吧!」
然而毛主席知道,此時一旦放松,就可能前功盡棄,李敏將無法追趕上同學的腳步,而且很可能失去讀書的興趣,再想拾起來就難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荒廢了讀書和學業。
所以毛主席說:「糊塗了就先把這部著作放下,再看另一部吧。」
李敏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硬啃四大名著,她那時候在心裏對毛主席是有責怪的,責怪他不心疼她。
然而,後來的李敏無比慶幸毛主席曾如此敦促她讀書,給了她終身受益的知識,這難道不是一位父親對子女最深遠的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