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率部起義的傅作義為何沒被授銜?毛主席:若授銜才是委屈他

2024-01-01歷史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如時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大幕。在一眾功勛卓著的共產黨將領名單之外,還有三個原國民黨高級軍官赫然在列,他們分別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這三人均被授予上將軍銜。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虛懷若谷,可見一斑。

然而,奇怪的是,同樣是國民黨出身,且比此三人位置更高,貢獻更大的傅作義卻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還記得在解放軍入駐北平後,毛主席曾經大贊傅作義是北平的偉大英雄,更應該得到一枚像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對此,毛主席卻說道:「如果授予傅作義軍銜,對他來說,不是光榮,而是委屈。」

作為抗日名將,並且為北平胡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將帥,傅作義為什麽得到毛主席盛贊,卻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呢?毛主席又為何說授予他軍銜,對他而言「不是光榮,而是委屈」呢?

一致抗日,交好中共

傅作義可謂是大半生金戈鐵馬。1911年,16歲的傅作義便參加了辛亥革命。之後,他參加了北伐戰爭,涿州戰役,中原大戰等,充分發揮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從普通一兵,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與宋哲元等50余名北方將領聯名通電,「呼籲全國各方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奮鬥」。

1935年,他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成為國民黨的中流砥柱。

正是在抗日期間,傅作義與共產黨有了密切的接觸。

1937年底,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之際,傅作義臨危受命,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駐防晉西北地方。此時,陜北區八路軍第120師賀龍與傅作義部駐地柳林鎮隔河相望。

抗日戰爭爆發後,共產黨便提出了「全民抗戰」的主張,並一再敦促蔣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傅作義作為蔣介石的心腹,卻對蔣介石在民族危亡之際,為了一己之私,與共產黨針鋒相對頗為不滿。相反,他對共產黨實行全民抗戰,一致對外的方針極為贊同。

在和賀龍部隊共同駐防山西時,傅作義經常和八路軍通訊往來,共同探討抗日大計。在互相交換情報,建立聯防的過程中,他漸漸對很多共產黨員的才華和品質欣賞有加。傅作義尤其信服毛主席和周總理,和王若飛,南漢宸等共產黨的功勛戰將結為了摯友。

同樣,共產黨的將領們也對傅作義堅持抗戰的深明大義頗為贊賞。毛主席就曾向傅作義贈予許多政治書籍和抗戰論述,延安陜北工學和抗日軍政大學更是向傅作義麾下第35軍輸送了大批優秀學員。在和共產黨通力合作,共禦外敵的過程中,傅作義的思想和兵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因為和共產黨來往親密,傅作義的隊伍曾被「軍統」稱之為「七路半」,離八路軍只剩半步之遙。傅作義的頂頭上司閻錫山,也曾憤怒地批評他「把隊伍帶赤化了。」

內戰爆發,對抗共黨

雖然和共產黨交情頗深,但傅作義一度頑強堅守著自己是國民黨黨員的身份。

抗日戰爭勝利後,傅作義嚴格執行蔣介石戡亂的政策,將曾受惠於共產黨的第35軍的槍口,對準了共產黨。

解放戰爭初期,在張家口保衛戰中,因為判斷失誤,解放軍大敗於傅作義的35軍。而傅作義因為在此役中的出色表現,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深得蔣的器重。

作為「剿總」司令的傅作義對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被解放軍視為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逐漸明朗,新華社向全國公布了43名戰犯,傅作義這位曾經的朋友,位列第31。

受女影響,思想轉變

那麽,對共產黨橫刀相向的傅作義,最終又為何選擇向解放軍投誠,促使北平胡平解放呢?

傅作義思想的轉變,少不了他的女兒--傅冬菊的努力。

傅冬菊雖然出生於國軍將門之家,卻深信共產黨才是救國救民的好黨。早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傅冬菊就加入了共產黨員組織的「民主青年聯盟」,開始視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己任。

畢業後,傅冬菊便趕往天津,在【大公報】當了一名編輯。而【大公報】報社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共平津地下黨小組成員秘密接頭的據點。

可同一時期,她的父親傅作義卻從反對蔣介石「剿共」變成了為蔣介石「戡亂」開脫,甚至一度將「內戰」的爆發,歸結於共產黨。

對此,傅冬菊與父親進行過數次的激辯。

雖然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傅冬菊發現,父親的想法是在慢慢改變的。傅作義的一舉一動,和思想上些微的變化,傅冬菊都匯報給了上級領導。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解放軍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直取平津。

因為抗日戰爭期間的愉快合作,以及傅冬菊對傅作義心態和動態的即時匯報,解放軍推斷,傅作義是可以爭取的,北平之役,是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為了這個目標,黨組織派出了傅冬菊去做傅作義的思想工作。

11月3日,傅作義接到蔣介石的急電,去南京開會前夕,傅冬菊專門將中共中央的意思轉達給了父親:「父親,您是抗日英雄,也是共產黨的老朋友。為使平津地區的老百姓免受戰火摧殘,也為了保護北平眾多的文化古跡和天津的工業基礎,共產黨希望能和您再次合作。」

令傅冬菊欣喜萬分的是,父親沒有作任何反對意見,只是交代傅冬菊,要小心「軍統」特務的盯梢。

11月7日,傅作義從南京回到北平。兩三天後,傅冬菊發現父親總是在房間裏來回踱著步,一根接一根得抽煙,甚至吃飯都沒了心思。她明白,南京一行,定是對父親的心理影響很大。

幾天後,傅作義反復向女兒確認,和她聯絡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共產黨,是不是真是毛主席派的人。在得到傅冬菊再三地肯定回答後,傅作義終於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他讓傅冬菊專門請她的聯絡人向毛主席發了一封電報。在電報中,傅作義向毛主席承認,自己跟隨蔣介石戡亂的行徑是錯誤的,願意將自己手中約60萬軍隊及200架飛機交由共產黨指揮,以達救民於水火之目的。

事關機密,傅作義慎之又慎。為了萬無一失,傅作義讓傅冬菊背誦了兩遍,確認無誤,才肯罷休。

得知傅作義打算和談後,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都欣喜不已。

遼沈戰役大捷後,解放軍已以摧枯拉朽之勢陳兵北平城下。因為黨中央爭取和傅作義的和談,部隊沒有做出開戰動作。而另一邊,身在南京的蔣介石派人前往北平,指令傅作義分兩路撤兵至青島,再待戰機。

對於突圍的命令,傅作義皆以「已不能為」為由拒絕了蔣介石。

傅作義的舉動,讓蔣介石深感不安。為此,蔣介石親自給傅作義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說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不僅如此,美國人也已經應蔣介石之請拉開架勢,準備助傅作義一臂之力。可見,蔣介石對傅作義仰賴頗深。但已經下定主意的傅作義以「堅守北平」為由,給了蔣介石最後的答案。

認清形勢,舉行和談

就在傅作義伺機議和之時,共產黨於12月25日,公布了一批戰犯名單。看到自己名字的傅作義,頓時暴怒。他將辦公桌上的水杯,筆筒等器具統統橫掃在地,嘴裏絕望地喊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就在傅作義絕望之時,他的摯友兼智囊--劉厚同老先生出現在了他的身邊。劉厚同勸慰傅作義道:「舊的生命完了,新的生命才剛開始。現在最重要的是,就是把和談的路堅持下去。我不相信共產黨一定會斥諸武力。」

劉厚同先生的話,讓傅作義認清了形勢。

同時,傅冬菊將父親看到戰犯名單後的激烈反應,報告給了毛主席。

在劉厚同寬慰下,下定決心和談的傅作義於12月28日,將自己的好友,華北「剿總」副司令鄧寶珊接到了北平,二人共商和談大計。鄧寶珊一直保持著和共產黨的友好往來。此次前來北平,他帶著共產黨的拳拳善意,和傅作義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這讓傅作義心裏的疑慮減輕了不少。

另一方面,接到傅冬菊匯報的毛主席,在1949年元旦,親自致電傅作義,將中共黨中央對傅作義起義部隊和他本人的政策安排,一一做了解釋。如此,傅作義心底的憂慮被徹底打消了。

再無後顧之憂的傅作義派鄧寶珊和周北峰為代表,和共產黨方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舉行正式會談。最終,雙方達成協定:北平城內國民黨守軍接受中共中央的和平改編。

1月22日,傅作義按照和談結果,指示部隊依次撤到北平城外的指定地點,等待接受改編。數十萬大軍,直到1月31日,才完成全部撤離。

緊接著,這位擁兵55萬之眾的國民黨封疆大吏,正式公布【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定】。隨著解放軍大部隊開進城中,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為接下來長沙,雲南等地的解放事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先例。傅作義作為和李宗仁,閻錫山平起平坐的國民黨元老級人物順應形勢,以民族大義為重,也為其他省市的駐軍將領起了模範帶頭作用。

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長沙守將陳明仁,綏遠保安司令董其武紛紛追隨傅作義的步伐,投誠解放軍,接受和平改編。

他們的審時度勢,不僅為老百姓免了戰亂之苦,也為新中國的經濟軍事建設增了得力幹將。

未被授銜,仍得重用

1955年,為了表彰在革命事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黨中央在中南海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等原國民黨將領紛紛在列。共產黨領導人的胸襟,讓這些國民黨老將感動不已,感激不已。

然而,這樣授勛的盛典,卻不見傅作義這位功勛在列。無論是抗日戰爭中,還是解放戰爭中,傅作義都比陶,陳,董三人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在國民黨內的軍銜也比三人高得多,那為什麽傅作義卻沒被授予任何軍銜呢?

原來,正是因為傅作義貢獻大,位置高,才沒有出現在這次授銜名單中。

新中國的軍銜共被分為6等19級。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皆被授予上將軍銜。那麽,在國民黨中已是上將的傅作義,如果和自己的原下級軍官同為上將,顯然說不過去。按照官升一級的原則和其在抗日戰爭,及和平解放北平中的貢獻,必然應是在上將之上的。毛主席曾說過:「對於宜生而言,授予他上將不是光榮,而是委屈。」

如此,傅作義要麽位列大將,要麽身居元帥。但是,「元帥」和「大將」的名額,都只有十個。可共產黨將領中,擁有將帥之能和不世之功的人,遠不在少數。為此,毛主席自己都拒絕了「元帥」的軍銜。

另一方面,中央有言,在地方任職的官員,不參與此次軍銜的評定。毛主席,周總理,和劉少奇副主席,紛紛帶頭做出表率。那時候,傅作義已經擔任水利部部長一職,也就沒有再參選軍隊系統的評職。

評銜只是一種褒獎方式。盡管傅作義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但中共中央對這位大功臣是一直敬重有加。1949年,毛主席邀請傅作義以新中國領導人的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之後成立的軍事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傅作義皆任委員。與之一道的,無一不是新中國的元帥和大將。可見,黨中央把傅作義放在和聶榮臻,羅瑞卿等開國元勛一樣的位置上。

而傅作義,也沒有辜負共產黨的器重和信任,在水利部長的位置上一幹就是23年。直到去世前一年,身體實在不支,傅作義才提出了辭職申請。在這23年裏,為了新中國的水利事業,他的腳步踏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心臟病,胃病,沒有一個能打倒傅作義一顆為國為民的心。

1974年,一生奔波的傅作義,因病溘然長逝。

然,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傅作義為國為民的大義,將永遠刻在歷史的豐碑上,供後人瞻仰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