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便秘:為何你的「便便」總是遲到?

2024-08-13養生

便秘這個難言之隱,似乎總是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悄悄襲來。想象一下,那種每周少於三次的「廁所奇遇」,或是面對馬桶時那種「力不從心」的尷尬,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那麽,為何「便便」總是遲到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探索背後的奧秘吧。

一、便秘的成因

食物被消化後,殘渣在腸道中逐漸形成「便便」,然後透過腸道蠕動被推向肛門,最終排出體外。然而,當這個「交通」系統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便便」的遲到。那麽,造成腸道「交通擁堵」的原因有哪些呢?

(1)腸道「大堵車」。

首先,當機體空腹攝入柿子、黑棗、山楂等富含鞣酸的食物後,在胃酸作用下與胃蛋白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鞣酸蛋白,進而與不易消化的植物纖維黏合形成糞石的核心,隨著在腸道內的推移,體積不斷增大,當糞石透過相對狹窄或彎度較大的腸道中時容易造成便秘,甚至造成腸梗阻。

其次,如果我們的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分,就像給「交通」系統加了劣質燃料,會導致腸道蠕動減緩,也會形成便秘。

另外,長時間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導致腸道蠕動減緩,形成便秘。

還有,腸道的息肉、粘連、扭轉等病變造成腸道狹窄也會便秘,可以透過腸鏡、腹部CT等明確。

(2)肛門肌肉「小情緒」。

肛門口的兩塊肌肉,分別效命於兩大神經系統。外括約肌服務於較為高級的主觀意識,如果大腦認為現在不應該排便,外括約肌就會忠實地聽從指揮,盡力收縮,嚴防死守。內括約肌則認為只要該出去的就一個不留。如果外括約肌過於約束內括約肌及其周圍的肌肉,內括約肌就會越來越倦怠,嚴重打擊積極性,當內外括約肌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就出現了便秘。溝通內外括約肌的神經十分纖細,分娩時很容易斷裂,導致盆底肌功能障礙,就會出現便秘。這種型別的便秘可以透過肛門直腸測壓、盆地肌電圖、超聲影像學等來確診。

(3)腸道與大腦的「不和諧」。

腸道跟大腦的聯系也十分密切,醫學上稱之為「腦腸軸」,壓力和不良的情緒會改變腸道中的菌群分布,繼而改變腸道內的生態圈,腸道的功能出現了功能紊亂。

(4)藥物的「副作用」。

由於服用藥物引起的便秘,其臨床表現是在服用了容易引起便秘的藥物之後,導致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排便比以往困難。停藥並配合對癥治療後便秘能夠緩解,再次用藥又會重新誘發便秘。容易引起便秘的藥物有:抗抑郁藥、解痙止痛藥、鐵劑、鈣劑等等。還有大黃、蘆薈、番瀉葉等通便藥,這類藥物雖然能在短期內幫助我們解決排便困難的問題,但長期套用不僅可導致「藥物依賴性」,而且還會引起大腸黑變病,減少直腸的排便反射從而使結腸動力減弱,加重便秘。

二、緩解便秘的小妙招

面對便秘,我們得學會「智取」,找準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除了去醫院透過腸鏡檢查、肛門直腸測壓等找出問題的根源外,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幫助你實作便秘的「逆襲」。

(1)運動與按摩的魔力。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來「疏通」腸道。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運動都可以增加腸道的蠕動頻率。此外,每天早晚用手掌在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10~15分鐘也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2)飲食大改造。

調整飲食結構也是緩解便秘的重要一環。首先,可以將日常飲食中的高油高糖精加工的「垃圾食品」替換為富含膳食纖維的粗加工食物,這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增加便便的體積有助於其順利排出。其次,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透過食用酸奶、發酵豆制品等食物來攝入益生菌或者選擇益生菌制劑來補充。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也非常重要。

(3)情緒大調整:

讓腸道「心情愉悅」。情緒調節也是緩解便秘的關鍵。我們要學會釋放壓力、調整心態,讓腸道保持愉悅的心情。可以嘗試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聽音樂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社交關系、積極面對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4)便便管理法:

讓如廁不再煩惱。可嘗試在固定的時間排便,如早晨起床後或早飯後20分鐘左右,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盡量「亞洲蹲」如廁,蹲位排便可以增加腹部壓力,有利於大便的排出。如果家裏是坐便也不要緊,可以在坐馬桶的時候,腳下踩一個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傾,一樣可以模擬蹲便如廁。另外排便時要心無雜念,不要利用這點碎片時間讀書看報、刷手機、玩遊戲,要專心致誌,爭取5~10分鐘內完成排便。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成秋宸/文

責任編輯:李雅琴 李碩然

醫學稽核:姜峰
出品人:楊中興 胡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