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梅雨季濕氣重?這些方法助你排濕

2024-06-25養生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燕 通訊員 張弛 沈軍

最近,你有乏力、嗜睡的問題嗎?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裏脹脹的?早晨起來經常眼皮腫或有下眼袋?小腿水腫?舌苔厚膩……這些可能都跟「濕邪」相關!

隨著梅雨季的到來,空氣越來越潮濕,很多人的脾胃容易受到影響,從而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舌苔黃膩等癥狀,中醫將這些癥狀稱為「濕邪中阻」。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那麽,我們在生活中怎樣才能不讓自己「發黴」呢?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醫師給大家支招。

中藥祛濕

●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其雖涼但不傷胃,健脾而不滋膩,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等功效,常用來治療因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泄瀉水腫等癥狀。

但需要註意的是:不要過量食用,一般每人每天不宜超過50克;脾胃虛寒,大便稀溏不成形者少食或食用炒熟的薏苡仁;熱病後津液耗損,或者平素陰虛、陰虛火旺的人群慎用;經期或孕婦慎食。

薏米姜茶

材料:薏苡仁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

做法:茯苓、薏苡仁放一碗半清水,浸泡30分鐘後,加入生姜,同置鍋中,放爐竈上煮開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水差不多只有一碗時,關火,待溫時喝。

點評:可以健脾利濕,適合胃功能弱、胃寒的人飲用。

醫院供圖

●廣藿香

廣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濕、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其既可化裏之濕濁,又可解表之暑濕,用於暑濕癥及濕溫癥初起,還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但需註意的是,陰虛火旺、舌絳光滑者不宜服用。

藿香紅茶

材料:藿香3克,佩蘭2克,紅茶2克

做法:將紅茶、藿香、佩蘭放入杯中,加入500毫升沸水沖泡,加蓋悶約5分鐘,待溫飲用即可。

點評:可以清暑辟濁,利濕醒脾。

醫院供圖

美食祛濕

●薏苡仁冬瓜豬肉湯

材料:薏苡仁10克,白扁豆10克,陳皮5克,冬瓜500克,豬肉400克,生姜適量。

做法:豬肉洗凈切塊、焯去血水備用。冬瓜洗凈切塊,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調入調料調味即成。

點評:可以健脾祛濕。

●三豆西瓜翠鴨湯

材料:綠豆、白扁豆、赤小豆各10克,西瓜皮200克,陳皮5克,鴨1只,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鴨洗凈斬大塊,焯去血水。西瓜皮刮凈表層青皮及紅瓤,洗凈切大塊。所有材料一齊放入砂鍋內,加3000毫升清水,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2小時,調味即可。

點評:可以清熱解暑、祛濕解毒、健脾益氣、開胃消食。

醫院供圖

佩香防濕

佩香法是將芳香類中藥如蒼朮、吳茱萸、艾葉、花椒、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藥末,裝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頸項、手腕等處,以健脾化濕、活血化瘀、宣暢營衛等。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或數種中藥材配伍制成香囊佩戴用以防病除濕。

按摩祛濕

●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有排滲脾濕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濕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點按為主,每次按摩3~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豐隆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主治脾經及胃經的疾病,有沈降胃濁、化痰濕的功效,是「祛濕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著力於穴位之上,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持續5~10分鐘為宜。

養好4個健康習慣防濕邪

(1) 保證睡眠時間,不要熬夜,午飯後小憩一下。

(2) 少吃生冷食物,少吃油膩、過鹹、過甜或過辣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宜吃些利水祛濕類食物,如黃豆、冬瓜等;清熱祛暑類食物如絲瓜、黃瓜、芹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茼蒿、茭白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蠶豆、鯽魚等。

(3) 堅持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從而順暢氣血祛濕邪。但要註意,不要在潮濕環境或者高溫天運動,也切勿大汗淋漓。

(4) 過量飲酒會加重「濕毒」,因此不要貪杯。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