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關於2型糖尿病的中醫證型與血糖波動性有什麽相關性研究?

2023-12-07養生

糖尿病(DM)是一種復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病因復雜,具有社會、行為、環境和遺傳易感性等危險因素。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DM成人患者4.25億,中國成人DM患者共1.14億人,超過全球DM患者總人數的1/4。 DM可引起嚴重的並行癥,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預防或延遲慢性並行癥的發生。 需要采用多因素方法來降低並行癥的風險,從而降低DM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中醫證型分類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不同個體病理功能狀態進行分類的一種診斷方法,再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相應的治法和方藥,構成了指導中醫臨床實踐的辨證論治體系。 理、法、方、藥一線相貫是取效的關鍵,而準確的辨證是療效的前提。

目前對於T2DM的診斷和療效的判定,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基本可達成一致,但是在T2DM中醫證型的判斷上,因存在著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觀因素,大多依靠中醫師個人經驗,因而出現了不同的偏差, 這也是中醫界長期以來在中醫證型方面難達共識的關鍵所在,這不利於中醫藥的標準化建設和推廣套用。

證型分類原理研究是中醫藥研究的重中之重,將中醫證型分類與現代醫學疾病診斷相結合,是中醫學領域具有原創思維的醫學實踐工作, 是一種創新的臨床診斷模式,具有廣闊的研究和套用前景。

因為古代科學技術的限制,中醫學家對人體細微的生理病理變化無法探知, 現在醫家們可以利用實驗室分析、醫學影像甚至於代謝組學分析、基因表現等現代科學技術更全面地認識疾病,提前感知人體的疾病發展行程。

GV又稱血糖漂移性,是以血漿葡萄糖的短期波動為特征,分為日內GV和日間GV, 其中T2DM患者的日內血糖漂移範圍可達6mmol/L,是正常人的2~3倍;日間血糖漂移振幅可達2mmol/L,是正常糖調節人群的2.5倍。

GV在管理T2DM中占有重要地位,並且是降低血糖療法的重要目標。波動性高血糖比恒定性高血糖更能促進DM患者並行癥的發生與發展, GV振幅越大,慢性並行癥的發生率越高、預後越差。

目前T2DM觀察指標主要有血糖、HbA1c、果糖胺和糖化白蛋白等,而HbA1c、果糖胺和糖化白蛋白的測量反映了血漿葡萄糖的長期平均值,卻無法提供短期GV的準確測量結果。 目前常用GV監測手段有兩種:動態血糖監測(CGM)和毛細血管血糖監測。

CGM能提供對即時葡萄糖波動的準確監測和更全面的葡萄糖水平圖,但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技術檢測價格昂貴且需要不斷校準,並且考慮到早期裝置的準確性,對CGMS的使用群體有一定的限制性。 SMBG仍然是最為廣泛使用的監測葡萄糖水平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中,需要定期監測葡萄糖水平,通常透過SMBG來進行。

毛細血管監測無疑是最方便、便宜的監測方法。 所需要的儀器價廉易得,操作相對簡單。2017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管理專家共識】明確指出透過每日7~8次SMBG能夠較為準確地估計T2DM患者的日內GV,且與CGM有較好的相關性。

如果能用指尖血糖監測值來預測T2DM患者的GV,可大幅降低監測GV的費用,同時也拓寬了血糖儀的套用領域。 既往已有研究證明T2DM中醫證型與客觀指標如糖代謝、脂代謝、周圍神經電生理等具有一定相關性。

中醫證型分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對不同個體功能狀態進行分類的一種診斷方法, 再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和方藥,構成了指導中醫臨床的辨證論治體系。現代醫學是以病理為核心進行疾病診斷,更加精確明了和視覺化,中醫證型分類以病機為核心將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進行分類,更加個體化。

將現代醫學疾病診斷與中醫證型分類這兩種思維方式相結合,是一種優勢互補的創新臨床診斷模式。T2DM歸屬於中醫「消渴」、「脾癉」、「消癉」等範疇。目前對於T2DM的診斷,中醫和西醫工作者基本可達成一致, 但是在T2DM中醫證型的判斷上中醫出現了不同的偏差,這也是中醫界長期以來在中醫證型方面難達共識的關鍵所在。

古代醫家對消渴的辨治以三消分治為主流思想,以滋陰清熱為大法,亦有從陽虛論治者,如張仲景使用腎氣丸補腎溫陽治療消渴。近現代醫家將消渴辨證進行擴充套件延伸,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將DM的病機概括為陰虛、燥熱、傷津、陰損、陰陽俱虛,熱瘀貫穿始終, 將證型辨為陰虛燥熱、脾虛痰濕、肝郁氣滯、腎虛失固、氣血虧虛、水飲停聚和瘀血阻滯七個證型。

將T2DM分為肥胖型和消瘦型,針對肥胖型T2DM,又分為胃腸實熱、肝胃郁熱、腸道濕熱、痰熱互結等型別; 對於消瘦型T2DM,分為內熱甚者、氣虛甚者、陰虛甚者。朱章誌以陰陽、六經為綱,將T2DM分為七種證型。

即陽證三型:陽明肺胃熱盛,兼氣陰兩傷證、瘀熱互結,兼氣陰兩傷證、少陽失樞,膽火內郁證;陰證四型:太陰陽明虛寒證、少陰陽虛寒濕證、少陰陰虛證、厥陰經臟虛寒證。醫師認為消渴可致瘀,血瘀可致消,DM應從瘀分期論治,活血之法,一以貫之。 初期「陰虛血燥」;中期病機復雜,氣虛、陽虛、氣滯、痰濁均兼瘀證,後期為「瘀血停滯」。

中醫內科學教材將消渴病機定為陰虛燥熱,將其分為肺熱津傷證、胃熱熾盛證、氣陰虧虛證、腎陰虧虛證、陰陽兩虛證五類證型。【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將T2DM分為七個主證: 胃腸實熱證;肝胃郁熱證;脾虛胃熱證;上熱下寒證;陰虛火旺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血瘀脈絡證。

四個兼證:瘀證;痰證;濕證;濁證。王元珍認為老年糖尿病應單獨辨證,早期為氣虛痰濕證,中期辨為肝腎陰虛證,晚期為陽虛證。醫師將關於DM辨證分型的論文進行聚類分析, 總結出DM最常見的中醫型別依次為氣陰兩虛、陰陽兩虛、陰虛熱盛、痰/濕熱互結四大證。

醫師將T2DM分為痰濁中阻證、肝郁脾虛證、熱盛傷津證、氣陰兩虛證、脾腎氣虛證五大型別。此外,部份患者只是透過儀器檢測出血糖升高,並無任何癥狀,不知如何辨證,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此類DM患者雖大多數無臨床癥狀, 但多表現為體質偏頗,其中主要以痰濕質、氣虛質及陰虛質為主,且多相兼為病。

總之,目前中醫學對DM病機認識不外乎在病位上五臟均可致消,但總以肝、脾、腎為主,病性為濕、熱、瘀、痰、氣郁、氣虛、陰虛、陽虛八類,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三類。確定中醫證型是以八綱、臟腑、六經等為理論基礎, 將風邪、濕邪、寒邪、熱邪、痰、血瘀、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結合病位演化成各種單證或復合證型的過程。

中醫的辨證論治存在著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觀因素,大多依靠中醫師個人經驗和思維模式來辨證, 不同的醫家會從不同方面辨證,包含了許多假陽性和假陰性因素,得出的證型亦不同,甚或相逆,致使相關文獻間缺乏可比性,中醫證候的確立缺乏可復制性,這不利於中醫藥的傳承和發揚。

作為醫務工作者,只有明辨中醫的證,認準西醫的病,識證明病,證病結合,治療方案方能有理有據,絲絲入扣,屢治屢驗,進退自如。所以推進和實施中醫藥標準化建設, 對中醫藥進行標準化規範和約束,實作由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過渡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一些科技成果如理化、病理檢驗,影像技術等並非現代醫學獨有,中醫學的發展同樣得益於物理、數學、農業等技術。套用現代科技成果可以更好揭示人體的病理變化,使中醫辨證更加精確化、科學化和客觀化, 助力於中醫藥的現代化。證是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內在臟腑的病理本質可反映於外。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其反映於外的證候可以透過某一手段進行診查。證是反映疾病本質、穩定、反復出現的聯系的一種概括, 即證是有規律的,則構成疾病的證與證之間必然有其規律可循。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從生化、病理指標和影像學技術甚至基因、代謝組學、蛋白質學等探討證的病理本質,力求找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的交合點, 使中醫辨證更加具有可復制性,已卓有成效。

對T2DM而言,已有研究證明代謝物質(能量代謝、尿素代謝以及氧化應激等)、實驗室指標(血脂、HbAlc、血糖、胰島素抵抗指數、胰島素敏感指數)等與各證型中醫均密切相關。故本課透過觀察T2DM不同證型患者的GV模式並探索其中的中醫理論, 以期為中醫證型分類提供客觀參考依據。

GV是人體代謝系統不穩定性的標誌,表現為頻繁的高和低葡萄糖偏移和總體難治性血糖控制。 GV是T2DM本身具有的特征,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近年來中醫對GV的研究有所增加。有文獻已證實GV可以對消渴病中醫證型判定提供依據和新的方向,那麽必有其內在機理。

目前各個醫家對GV的病機有不同的看法,醫師提倡「陰火論」,認為脾虛不健,中氣下陷,陰火內生,陰火上犯,心肺受損,布散精微物質失司;陰火下犯,中焦水谷不化,產生濕濁,下流腎間導致GV明顯。 這與醫師從氣虛論治脆性糖尿病,認為脾虛不健,氣虛下陷,脾氣散精功能失常導致GV明顯基本一致。

醫師認為GV一半以上的血糖高峰值集中於上午6:00-11:00,根據【子午流註針經】推演,7:00-9:00即辰時屬胃,9:00-11:00即巳時屬脾, T2DM患者GV與脾胃關系密切,是由脾氣虧虛、脾不散精所引起。

醫師從「脾胰同源」、「脾腎虧虛」理論辨治GV,認為「脾胰同源」, 胰腺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隸屬於脾主運化範疇,脾氣虧虛,運化不及,脾不行津,精津不能正常輸布是GV加大的始動因素。且久病,脾病及腎,腎固攝無權,精微走瀉,水谷精微輸布和利用失常致GV振幅加大。

醫師從肝脾論治GV,認為情誌失常,肝氣疏泄失常,脾肝失和,運化疏布失常, 谷精壅滯血中不能正常布散,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從而影響GV。醫師從「凡土臟取決於膽」論治GV,認為少陽相火溫養脾臟,精汁融化食物,膽氣助脾散精,可改善餐後高血糖狀態,共同維持人血糖水平穩定。

醫師認為T2DM血糖波動度增大主要與脾、腎、肝有關,這與糖尿病的認識基本一致,在病機認識上二者息息相關。 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糖尿病……因中焦膵病,而累及於脾也,蓋膵為脾之副臟。」膵即胰腺,胰作為脾之副臟,脾胰同源,胰腺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隸屬於脾主運化範疇。

肥胖、脂壅阻礙氣機,或情誌失常,肝氣郁滯或疏泄太過,土壅木郁,或先天臟真不足,或房勞過度則傷腎,不能滋養後天脾胃,或消渴日久,遷延不愈,脾腎受損,氣不行津(液),氣不化(谷)精, 谷精壅滯血中,甚至腎虛則固泄失常,精微走瀉,水谷精微輸布和排泄代謝紊亂則GV血糖波動性增大。

故治療時應從脾、腎、肝著手,治療上針對病機采用健脾、補腎、疏肝兼養陰、活血、化濁等法, 恢復脾、腎、肝的生理功能,直導中焦,使精微物質正常布散,則GV自然恢復正常。T2DMGV與中醫證型明顯相關,氣陰兩虛、脾腎氣虛、痰濁中阻證GV較高,氣陰兩虛、脾腎氣虛證日間GV較大,痰濁中阻證以餐後GV振幅高為特征。

且GV振幅越大,DM慢性並行癥發病率越高。故GV可作為T2DM中醫辨證分型的參考依據,並為臨床醫生探索精細降糖的方藥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提醒醫務工作者對於此類患者,在治療時要更加關註GV情況,不僅要調控血糖,也要調控GV,精細降糖,使血糖平穩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