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雨打伏头,晒死牯牛」有啥说法?入伏下雨好不好?看老祖宗咋说

2024-07-15文化

根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三伏天」得以产生。具体来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被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这三个时期统称为三伏。「热在三伏」是家喻户晓的夏季俗语,按照我国传统历法,我们即将迎来最炎热的「三伏天」。三伏象征着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三个连续的时段。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标志着初伏的开始(明天是今年的初伏开始日),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每伏通常是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会延长到20天,今年便是如此。

当然,古人推算的方法并不总是精确,往往与当年的实际气象情况有出入。在不同地区,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期间。

总之,「三伏天」正值盛夏酷暑,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称为初伏。作为入伏的第一天,民间充满了各种预测天气的农谚。

「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古人的俗语凝聚了千百年来的经验和智慧。尤其是节气相关的俗语,是他们通过细致观察时令、物候、天气,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例如「雨打伏头,晒死牯牛」就是这样的智慧结晶。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如果入伏当天是阴雨连绵,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一定会极为炎热,连牛都难以忍受这种酷暑。

老祖宗的这句俗语是否准确呢?其实,俗语反映的经验往往具有地域性。比如,「雨打伏头,晒死牯牛」这句俗语表示头伏下雨,接下来会很炎热。然而,还有另一句俗语说「头伏有雨,伏伏有雨」,意思是如果头伏下雨,那么接下来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因为整个三伏天降雨充沛。

由此可见,头伏有雨在某些地方象征着接下来的日子将会燥热;而在其他地方,头伏有雨则象征着三伏天将会降雨充沛。

所以,伏天的降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老祖宗常说「伏里淹了狗,能长一探手」,这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伏天若有充足的降雨,田里的庄稼会获得充足的养分,长势格外喜人,秋收时定会大丰收。同时,还有「伏里没雨,谷里没米」的说法,意指伏天若无降雨,农作物将缺乏养分,导致减产。民间流传的「大暑连阴,遍地黄金」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大暑期间正值三伏天,若连日阴雨,预示着庄稼的长势将会极为迅猛。

然而,尽管伏天的雨水有助于庄稼的生长,但过多的强降雨也可能造成农田庄稼的受损。因此,三伏天期间,除了要注意防暑降温,还需警惕过多的降雨对庄稼的破坏。#图文夏日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