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胡百精 | 【共識與秩序:中國傳播思想史】

2024-01-07文化

本文來源 於公眾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文書托邦

胡百精教授新作

【共識與秩序:中國傳播思想史】

探討中國傳播思想史的

元概念和元問題

嘗試建構中國傳統傳播思想體系

內容簡介

胡百精 著

ISBN:978-7-300-30801-2

定價:128.00

裝幀:精裝

書寫中國傳播思想史,旨在促進中國傳統傳播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的傳播學知識體系。

本書采取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書寫方式,提出中國傳播思想史的基源問題乃傳播與秩序互構,或曰傳播成就秩序。秩序生成於道或性——在天與自然為道、在人為性,而傳播(言說、交往)乃載道成道、創生秩序的工具。

從基源問題出發,中國傳播思想史可辟出若幹指向不同傳播情境或領域的子題:個體表達與人際交往,社會互動及其規範——禮與禮治,政治傳播——言路與輿論,以及公共協商——理性、公共性及其價值來源等。上述子題分別指向言說與存在、禮制規範與社會交往、言路建設與政治認同、辯論與說服倫理、輿論與共識建構、公共性與公共生活。

本書重返中國傳播思想史的基源問題,介入關乎人之存在、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大、基本問題;重振人文主義、價值理性和傳播學的「人學」意識,構建中國傳播學話語體系;重申現實問題,促進古今會通、中西對話,生產在地知識,並持續增進其世界意義。

前言

本書將在第一章詳述寫一部中國傳播思想史專著的意義。意義並非總是自明,而須在歷史脈絡上去蔽,在邏輯上壘築,在價值上開顯。歷史提出問題,邏輯擔保致知,價值則指向古今中西對照與對話。在學術實踐中,此皆屬談且不易、行之更難之事。僅就對待古典文獻而論,遠之未免疏隔,近之則溺於其中;總攬或將流於空疏,執定一隅又常致片面深刻。有鑒於此,本書嘗試呈現、解釋和證成三個一體關聯的問題:

一是構建中國自主的傳播學知識體系須辟出歷史向度的研究和書寫,統觀傳統與現代的傳播問題,或傳播視角下的傳統與現代,以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行程中傳播的角色、作用與價值,獲得整體性的歷史理解。傳播學借此可介入對重大、基本歷史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歷史的行動者是人,傳播要關懷宏大歷史場景下的個體存在與命運,亦應介入共同體價值的生成與升進。依此整體的歷史眼光,傳播學是行為科學,而首先是人學。

二是以邏輯視角察之,中國傳播思想史的書寫應覓得操舟得舵的方法,即確認思想史的基源問題。所謂基源問題,乃歷代持存或反復湧現且延展至今的歷史母題,可以之統領傳統觀念世界內部對話和古今對話。思想的源頭不是概念,而是人——共在的交往者對所遭遇的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問題的反應。傳播思想亦非始自文明童年期的某個概念,那些有關言說、交往的機會和困境,譬如自我心靈安頓、我他關系調適、共在世界與共同生活建設、人天溝通的可能性等,喚起了人對傳播問題自覺、主動的省思。而在值得省思的諸多問題中,必有刊落枝葉而為根本者,亦即基源問題。馬克思將此方法稱為尋找 「普照的光」,以之照亮歷史研究之路。

三是中國傳播史基源問題乃傳播與秩序的互構關系,即傳播何以成就秩序、秩序何以規約傳播。此一問題關涉言說與行動、存在與價值、器物與意義、權力與話語、修己與安人、多元與一體、理性與共識等復雜的觀念範疇及其相互關系。傳播與秩序之間緊密又緊張的動態關系,不僅是傳統思想關切的 「古典問題」,亦為今日個體生存和公共生活務須直面的 「現代問題」。唯堅實握住基源問題之機柄,思想史之門才會敞開,避過觀念迷障、話語歧途及其誘導的支離外索。

由基源問題牽引,本書深究了言說與存在、交往與禮制規範、辯論與真理、言路與政治認同、輿論與社會整合、公共性與價值認同諸子題。這些子題從個體立身行世、人際與社會交往、政治與公共傳播等維度切入,鋪展傳統傳播思想的創生、沖突與融貫進路。在存在論、價值論、功夫或方法論層面,前述母題與子題觀照傳統思想的內在理路和獨特稟賦,亦如實展現其斷裂和局限。此等觀照和展現不僅僅是對孤懸的古代知識的清理、回望,更重要的任務是促成有生機的對話。

自20世紀後期傳播學被引入中國以來,不少先行者致力於構建中國自主的傳播學知識體系,傳播思想史的書寫亦早已起筆,且在文獻集納、專題研究和主動向歷史發問方面產出了豐富成果。這些先行者和他們的智慧,引發、充實了本書的問題意識及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釋。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傳播與秩序:重返基源問題

一、重返傳統的態度與方法

現代化與告別傳統

同情、理解與復造傳統

尋找基源問題

傳播作為人之存在境況

二、傳播與秩序

道德、言說與秩序

歷史的秩序與秩序的歷史

元概念與元問題

三、觀念世界與意義之網

普照的光

整全秩序

重申人學意識

第二章 言說、交往與存在

一、言說:人之道,仁之文

有德者必有言

嘉言罔攸伏

言行兩顧

修辭立其誠

言以全性

二、存在:君子所以動天地

君子三變,其言也讱

存亡之機,談何容易

聖人糟粕,理在絕言

三、交約之道

終身之憂

面目不可掩

知時體情

修己安人

第三章 禮治、交往規範與共同生活

一、從人天溝通到人間秩序

事天治心

植禮入政

禮之本

化性起偽

二、從王道思想到交往規範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禮儀三百,必本人情

禮以正國

禮即理

禮下庶人

三、從關系網絡到意義世界

關系、器物、制度與意義

公私共守,惟禮是從

自由於己,行禮不倦

第四章 辯論、明理存道與理性精神

一、明理存道:辯與不辯之間

最初的訊息

不辯與不得不辯

無辯與辯無勝

非辯不可與騰說天下

二、純智思辨:在語言的道路上

經驗與邏輯

思辨致之

向名而辯

三、可愛與可信的形而上學

名實相離

無益於治

證真成理

第五章 言路、協商與政治認同

一、天道與言路

納言與喉舌

天命譴告

二、言路上的士人與蒼生

言路與興亡

藥石之言與人間疾苦

歷史的面孔

三、協商政治

道理最大

立國元氣

下坡路與路盡頭

開明專制

第六章 輿論、秩序與社會整合

一、民心、民意與民智

民心至上、民意可懼與民智不足用

疏堵二難

教化與引而致之

二、歷史的岔口

輿論與現代化

輿論的暗面

造健全之輿論

三、輿論前進演化與國族進步

理性養成與輿論前進演化

再造理性

再度轉型

第七章 共識、公共性及其價值基礎

一、公道凝攝:明分使群與天下歸仁

能群善群

天生人成

一天下

二、公理體認:理一分殊與格物窮理

天道禮法外鑠

天理濟於公明

理一分殊

三、公議確證:意見之理與公定是非

心所同然

公定是非

以禮代理

公德合群

理性、共識及其對話轉向(代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