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學拳記

2024-09-04健身

學拳記

老灘

人過五十,身體漸呈衰退之勢,體力大不如前。「五十而知天命」,陪伴了自己半生的這身皮囊也該關心一下了。回想自己幼時體弱多病,上學後也沒什麽正規體育課。放學後,提上筐,冬天去坡地裏拾柴,就像當年樣板戲【紅燈記 】裏的李鐵梅,提籃小妹拾煤渣,供家裏燒火做飯用。春夏秋則去田間地頭砍草拔野菜,餵豬、餵羊、餵兔子,補貼家用。說起體育,唯一的就是夏天和小夥伴一起,在河灣裏瞎撲棱,學會了「狗刨」,也沒人教,純屬野路子,遊起來又慢又累,根本沒法和正規遊泳比。那時農村學校沒有寒暑假,但有麥假秋假,麥收和秋收季節幫助生產大隊幹農活,繁重的體力勞動也鍛煉了身體,在勞動中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由於懶惰,托詞工作忙、事務多,沒有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身體透支了很多。

這一年秋天,在一個周末的早上,起來散步,走到附近居委會建的活動中心,看到宿舍院裏的一些老年人在學練太極拳。領拳的是單位早已退休的一位老處長,年齡已逾七十。我在一旁觀看,練完後老處長告訴我,打的是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剛學時間不長,歡迎加入一起練習。他還說,你平時工作這麽忙,身體不能出問題,身體是自己的,都給你攢著呢。聽了這番話,我有所觸動。是啊,工作雖然壓力大,但每天早上抽出一小時的時間鍛煉還是有的。

第二天早上,開始加入練拳的隊伍。因為沒有專門的老師教拳,只能是單純的跟在他們後邊生硬的外在模仿,動作笨拙僵硬,很是難看,引來行人駐足觀看,有的甚至笑出聲來。強撐著比劃了下來,老處長說,只要想學就不難,學太極拳急不得,貴在堅持,「功夫」就是「工夫」的長期積累。跟著比劃了好幾天,還是沒找著感覺,一個動作沒學會。心想自己在單位大小也是個頭頭,整天跟一群老頭老太太混在一起,別人會怎麽看,有了想放棄的念頭。可轉念又一想,鍛煉身體是自己的事,又不丟人,管別人怎麽看。在鍛煉身體方面,還真得向老年人學習。堅定信心,向老年人學習,每天鍛煉一小時;向年輕人學習,每天看書一小時,不做中年油膩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過了不長時間,來了一位教授太極拳的王老師,王老師是部隊團職幹部轉業,退休後在周邊義務教拳,人稱王團長。有六十多歲,中等身材,穿一身白色太極服,說話聲音清脆響亮,打起拳來舒展大方,輕靈自然,猶如行雲流水一般。王團長頗有部隊作風,要求嚴格,打拳前先踢腳、壓腿等熱身,然後練習太極步、站樁預備動作。講解示範後,帶領大家一起練習,手把手的給每個學員糾正動作,傳授動作要領,每天傳授幾個新的動作架勢,一招一式,都講究規範。王團長不光教拳,還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怕錯,就怕不做,首先要動起來,練拳的過程就是不斷糾錯的過程,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進步的開始,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成長的前提。教拳期間,王團長還穿插講一些太極拳小故事,如楊露禪三進河南溫縣陳家溝學拳等,激發了大家學拳的興趣。

王團長一再講,學拳在於恒,懶漢學不成。就這樣每天早上堅持練習,冬天到了,盯著刺骨的寒風,跟隨老同誌們一起練拳,從不中斷。兩個月下來,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套路可以完整的打了下來,當然離規範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內在的功力差的就更遠了,這無不需要長期的習練。王團長定期前來指導,帶領大家練拳,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努力做到「虛領頂勁」「沈肩墜肘」「松腰落胯」,拳藝不斷提升。大家湊錢買了音響、統一的太極服,成立了「星之匯太極拳隊」,聘請王團長為名譽隊長、總教練,還加入了太極拳協會,經常參加市、區及民間組織的各種活動,幾年下來還拿了不少獎項。就這樣逐漸喜歡上了太極拳,養成了晨練的習慣。每天早上一小時,不耽誤上班,工作起來也有精神,做到了工作和鍛煉兩不誤。有時出差去外地,也不忘早上起來打上一套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派紛呈。太極拳是中華武術著名拳種之一,它兼具競技、健體、防身、養生等功能,深受大眾喜愛。楊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縣人楊露禪在學習陳式太極拳基礎上,創新發展,歷經祖孫三代研習,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創編形成的。過去講「窮文富武」,楊家在王府中教拳,太極拳在王公貴族中逐漸流行,後傳入民間。在學會了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後不久,在我們練拳的旁邊,出現了另一支習練太極拳的隊伍。教拳的老師五十多歲,身體強壯如鐵塔一般,透露著一種威武之氣,打起拳來,身似輕燕,又如猛虎下山,松沈有力,功力不凡。他們練得拳與楊式八十五式有很大不同,行拳中步伐不停,大開大合,時而舒緩,時而剛猛,剛柔相濟。一起打拳的老處長告訴我,教拳的老師是齊魯花園醫院中醫科的李大夫,他師從名師,拳藝精湛,並推薦我跟隨他學拳。從此,又加入了新的練拳隊伍,學習新的拳種。李大夫自幼愛好體育,少年時在濟南皇亭體育館習練體操、舉重等,曾打破山東省青少年舉重記錄,恢復高考後考入山東中醫學院學習中醫。年輕時拜濟南市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孫繼先為師,系統學習楊班侯活步大架太極拳系列,是楊式太極拳主要傳承人之一。楊班候是楊露禪次子,其創編的活步大架又稱楊班侯式太極拳,整套拳路六十四個架勢,全名稱作「楊班侯六十四式活步大架」。此套太極拳動作舒展大方,行拳如流水,運動如抽絲,連綿不斷,沈穩渾厚。與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相比,保留了陳式太極拳縱跳發力,纏絲擰轉,輕靈活步等動作。由於楊班侯性情剛烈,脾氣暴躁,門下弟子不多,該拳種沒有得到廣泛流傳,除在濟南這一太極拳重鎮流行外,在北京、台灣地區尚有部份人習練此拳。

每天早上,李大夫騎單車準時來到練拳地點,路上需要二十多分鐘的時間,有時他是第一個到達,練完後還要趕去上班。他不茍言笑,做事認真,為人忠厚,教拳註重示範,講究拳理,一次只講解一、二個拳式動作,反復練習,一對一指導,直到動作熟練、理法悟通再往下教。轉腰、松垮、圓檔、兩腿分虛實,手臂的棚、捋、擠、按、采、挒、肘、靠,手到眼到神到,各個部位的動作要求講的細致到位,並結合中醫理論和人體結構,對拳理講解的透徹明白,使人受益良多。學拳容易改拳難,學完一套拳,需要反復改正練習,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是學無止境。李大夫出於對太極拳的熱愛和受恩師孫繼先大師的影響,教拳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一套拳學完了,大家過意不去,湊份子請老師吃飯,他無法推辭,還自己帶去了酒。從此,李大夫與我們成了亦師亦友的朋友。

李大夫不僅拳藝精湛,還擅長太極推手和器械。太極推手在太極拳中有重要作用,透過推手可以體會拳勢動作用意,從而提高練拳水平。太極拳必須經過長期推手練習,懂得了聽勁,然後透過引、化、拿、發,才能用於實戰。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四兩撥千斤。太極推手包括單推、雙推、四正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等。每次練完拳,再教大家推手,推手需要兩人對練,李大夫就輪流一個一個教,大家圍著看,一輪下來,李大夫已是大汗淋漓。與他推手,感覺其手臂如棉裹鐵,既松柔又沈穩,有一種深不可測之感。學完了太極推手,又開始傳授太極器械,六、七年下來,學習了太極復雜劍、楊式太極刀、齊眉棍、楊式太極大槍等。李大夫最擅長的是楊家太極大槍,將大槍靠在腰間,利用腰跨勁帶動陰陽把擰轉,完成攔、拿、紮,人稱「山東一桿槍」。拳是基礎,沒有練拳的功夫,器械也打不好,早上練拳成了每天的規定動作。「得能莫忘」,器械也不能放下,每周堅持練一練,先熟悉套路,功夫一點一滴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020年春天,由於搬了家離練拳地點較遠,中斷了跟隨李大夫練拳,但也沒有放棄,仍然堅持早上一小時的練習。今年7月初,拳友告訴我,李大夫開始教授太極雙劍,心裏特別高興,正好退休有時間了,早上開車將近半小時前去學習。李大夫講,太極雙劍是孫繼先恩師七十四歲高齡時所傳,是傳統太極器械的優秀套路,寶貴的文化遺產。沒有太極拳和一般器械基礎,很難打出神采和韻味。李大夫在演練中動作剛勁柔和,身劍合一,龍飛鳳舞,神韻十足。時值酷暑三伏天,每周一、三、五早上,李大夫騎電動車來到練習點,開始新的教學。「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正練著來了一場雨,就避一避雨再練,身上也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轉眼到了8月底,可以熟練的打完套路了。拳諺雲「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內在的功夫還有待長期的「工夫」積累,需要持久的練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願余生能堅持練下去,忘記了誰說過一句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

20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