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秦並沒你想象的強大 戰國家書背後是百姓的辛酸

2024-01-05歷史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我們知道秦始皇,知道白起、廉頗,知道長平之戰,知道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但在這宏大的歷史背後,當年的一個普通人,他們又在做什麽?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在中國的歷史中埋了兩千多年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在1975年湖北孝感市雲夢縣睡虎地曾發掘了墓群,在這些墓群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筒,其中塵封兩千多年的秦軍士兵的家書,為我們揭露了歷史大事之下的普通人經歷了什麽。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秦國發動了消滅楚國的戰爭,秦國大將李信帶二十萬秦軍攻入楚國,遭到了楚人的拼死抵抗,在淮陽陷入拉鋸戰。

淮陽就是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陽區,在秦國的軍隊中,有兩個本來是親兄弟的小兵,分別給自己的大哥寫了一封家書。這兩封寫在木板上,戰火中價值萬金的家書,不僅安然抵達了他們八百裏外的故鄉,而且最終被收信人帶進了自己的墳墓陪葬,成為今天我們能見到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信。這也使得我們今天有幸窺見生活在那個龐大帝國的底層民眾的血淚。

這兩封信所代表的是一個普通的秦國家庭,沒有姓氏,因為按照秦國當年的法律,只有貴族才有稱姓的資格。老百姓是不能有姓的,只能有名。這一點跟以前的藏族類似,藏族以前是農奴制,普通人也是沒有姓的,到現在這個風俗都還這樣。

從這兩封信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個秦國家庭有兄弟三個人,大哥叫衷。他在家贍養母親,他的二弟叫黑夫,三弟叫驚,都參軍入伍,在前線征戰。其中二弟金剛剛新婚不久。按照當時秦國法律,所有的男性滿十五歲就要開始繳納人頭稅,十七歲呢一律要開始服兵役,身高超過六尺五寸啊,就相當於今天的一點五米就可以結婚。

從二弟新婚三弟初次服役的情況可以推斷,他的三弟驚可能正好十七歲。二弟黑夫呢也不會超過二十歲,這兩份家書啊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字跡飄逸,而且是相同的,就很顯然是一個年輕人不具備的。所以應該是這兩兄弟啊委托軍中的書吏來寫的。

當時的軍隊中,一般都有專門負責文書的那種書理,平時呢也替士兵寫信。第一封家書是二弟黑夫寫給大哥的。他在信中的原話是這樣的,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禪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

他這封信,就是問候了母親、大哥、二嫂以及各種親友,主要是說啊兄弟啊,現在因為戰況焦灼困在淮陽,生死難料。因為缺乏夏天的衣服,請求母親啊趕快做衣服寄過來,要麽你就直接寄錢來。他還特別叮囑啊啊,就是如果母親要你寄錢的話,千萬不要寄少了。

另外這個黑夫還很關心在戰場上的軍工有沒有換來相應的爵位,官府有沒有落實獎勵,如果落實了,請你寫信告訴我這封信啊。這告訴我們兩個殘酷的事實。

第一,秦國人服役早而重,這個家庭總共就三個兒子啊,兩個上了戰場,而且都是剛剛成年的年輕人。

第二,讓人特別震驚的地方在於,他服役完全是義務。從他給家裏人要錢,要衣服來看,秦軍中的這些底層士兵不僅沒有軍餉,連最基本的衣物都要自己準備,很可能國家就只給他提供武器和口糧。那些最基本的換洗的衣服都不提供。

現在我們看慣了秦始皇兵馬俑,英姿颯爽,盔甲整齊的那種造型,有的就是歷史,沒想到這信裏寫的才是事實。那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前方的子弟換軍功,用爵位換取後方的賞賜和地位。那麽家裏有沒有給這兩兄弟借錢呢?

第二封信是三弟驚寫給大哥的這封信的口氣就急促很多了,情況似乎變得極為嚴峻。他是這麽寫的,「願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錢矣,室弗遣,即死矣。急急急。」

因為沒有收到錢物,再次催促母親給錢,而且明確要錢五六百,布料二丈五尺。他以絕筆的口氣在信中說,啊,兄弟呢,現在是借一個叫做垣柏的錢生活。如果再不還錢就要死了。所以連用了三個,急急急。

他似乎已經遇見了兩兄弟不妙的這種結局,另外呢他也擔心自己的新媳婦兒,就叮囑大哥,你不要讓她去離家太遠的地方撿柴火,太危險了。

從第二封信中,我們可以肯定啊,家裏在收到他們的第一封信後,沒有給他們兄弟倆借錢。所以這個二弟金才會寫第二封信去催款。那麽他們所要的五六百錢多不多呢?在同一個地區,另外一個秦國官吏喜的墓中,也出土了秦國的法律文書,其中有一個叫做金布律,他是這麽記載的。

秦國的一件夏天穿的衣服價值五十五錢一件,冬天穿的衣服價值一百一十錢。兄弟兩人給家裏面要五六百錢,也就是十件夏衣,五件冬衣的錢並不多。按理說啊一般家庭應該是勉強能夠承受的十件衣服而已,何況他們家是立過軍功,有爵位,有賞賜的。

親兒子,親兄弟在前線生死未蔔。家裏如果拿得出這點錢,會猶豫,會吝嗇嗎?顯然不會。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那個母親,兒子在前線命在旦夕,跟自己要幾件衣服的錢,你會吝嗇嗎?你會不給嗎?所以家裏沒有借錢的,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確實沒錢拿不出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秦國長期的對外征戰給底層民眾帶來的是何等的嚴酷。收信的這個大哥衷在他的墓裏的陪葬器物中,還有文房用具,墓地也和官吏的墓地是挨在一起的。這說明他知書識字,所以他家在那個年代絕不會是最底層的人家。

但就是這樣的,人家居然拿不出幾件衣服的救命錢。在第二封家書中,這個經還專門提到了「新地城多空,不如令者。」轉譯過來,就是啊秦國新占領的這些楚國的城市,人民幾乎都跑光了,而且反抗激烈,不聽秦國的號令。

這跟史書中記載的山東六國人對於秦國的態度啊是完全符合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樂為秦民。這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民喜歡秦國。

當時的家書之後,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麽樣了呢?毫無疑問戰死了。因為如果他們活著回家的話,大哥啊是完全沒有必要在死後還要把兩個弟弟的書信作為陪葬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陪葬的習慣啊都是選值錢的,或者選生前最喜歡最真實的東西陪葬。只有在兩個兄弟都戰死的情況下,大哥才會把這兩封當時並不值錢。但是對於他個人來說,最珍貴的家書帶入地下長眠,這其中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作為大哥,在失去兩個弟弟之後的那種感受和心情。

史書中也記載了秦軍第一次攻楚,因為被前後夾擊,大敗而歸,被殺了七個校尉,死傷四五萬人。這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印證這兩兄弟的結局。所以後來秦國又發兵六十萬,再次攻出,最終把楚國給滅了。所以這個故事真正的結局,就是一個普通的秦國家庭。最終兩個兒子戰死沙場,留下一個老母親,一個哥哥,還有一個新婚不久卻成了寡婦的女人。就這就戰爭年代的鮮活生命,沒有最好的戰爭,也沒有最壞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