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推拿法效果如何?

2023-12-12養生

腸易激症候群是臨床上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病。根據異常的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IBS進一步被分為4個亞型,其中,以腹瀉、腹痛為主的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是最常見的類別。

在臨床中,IBS-D主要表現為與排便相關的反復性腹痛、排便次數增加或性狀松散,以及水樣糞便。 目前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IBS的癥狀反復發作,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素。

在中國IBS多見於20~50歲的中青年人,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四分之三的患者以腹瀉型為主。 目前在中醫學中並沒有腸易激症候群的確切病名,也沒有單一的中醫病與之完全對應。

在臨床中一般根據IBS-D患者的癥狀,將該病歸納於「泄瀉」「腹痛」範疇。 歷代醫家認為外感六淫、偏嗜飲食、脾胃虛弱、內傷七情是「泄瀉」的主要發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大腸傳導失司以及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所致,而脾虛濕盛的根源又是因肝氣郁結,因此治療時應以疏肝健脾為核心 。IBS-D與許多其他疾病的癥狀有所重疊,目前關於本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並且本病還會對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以及生活質素產生極大的影響, 因此對於本病的治療來說,各類治療手段各有優勢,但是沒有十分合適的特效藥。

單一藥物或者治療方式不太可能完成IBS-D患者的治療,現代醫學治療中除了使用藥物外,應當註重患者各方面的癥狀, 而不是僅局限於腹痛、腹瀉等主要癥狀,中醫對於IBS-D的認識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疾病,而是將其視為一系列癥狀

將治療思路從針對疾病轉變為治療相關癥狀,在治療患者的主要癥狀的同時, 兼顧其他問題,如情緒問題、睡眠問題、飲食問題等,極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素。

中醫治療方法細精、靈活、隨證治之,普遍具有療效優良、操作簡易、綠色安全、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等好處, 廣泛套用於臨床中,在臨床套用腹部推拿治療相關疾病多年,透過對劉鵬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感悟,總結了疏肝健脾推拿法,並以此作為觀察組。

口服痛瀉寧顆粒作為對照組,對IBS-D患者進行臨床觀察, 在治療後對兩組做出客觀的療效對比,從而為IBS-D患者提供替代藥物治療的新方法。

在臨床中IBS-D主要表現為與排便相關的反復性腹痛、排便次數增加或性狀松散, 以及水樣糞便。目前還未明確IBS的發病機制,該病的病程久,且易反復發作。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素。近年來,對於IBS-D的治療,湧現了許多思路與方法, 並且都有一定療效,本文從外治法、中醫中藥療法、現代醫學治療等方面對IBS-D的治療方法進行綜述。

迄今並無單一中醫病能與IBS-D完全對應。在臨床中一般根據IBS-D患者的癥狀,將該病歸納於「泄瀉」「腹痛」範疇。 歷代醫家認為外感六淫、偏嗜飲食、脾胃虛弱、內傷七情是「泄瀉」的主要發病原因,本病主要是大腸傳導失司以及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所致。

而脾虛濕盛的根源又是因肝氣郁結。肝五行屬木,具有疏泄氣機的功能。 在脾胃把飲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向四周布散的過程中,氣機的正常執行至關重要。

正如黃元禦在【四聖心源】中所說:「谷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而其疏泄之權,則在於肝。」 肝木與脾土具有相克關系,如果肝氣郁滯,則脾土會由於肝木抑制而壅滯,脾陽無法正常生發,其升舉清氣和布散水液功能異常,導致下行的水液不走膀胱而進大腸,引起泄瀉。

【醫宗金鑒】中表明「無濕不成瀉」,濕邪是泄瀉的主要原因。 脾臟的功能強盛,自然可以克制體內的濕邪,從根本上預防了泄瀉的發生。

【五常癥大論】指出泄瀉的主要病因在於邪氣損傷脾胃。 現代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常會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引起肝郁脾虛,臨床中所見IBS-D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狀態。

五臟均具有滿而不能實的功能特點,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肝郁脾虛會引起氣血執行混亂, 氣血不平糊則不能充養神誌,會進一步加重焦慮。

因此,現代中醫學者認為該病與肝臟調節氣機的功能有著密切聯系,同時肝臟的疏泄功能也是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因素,肝臟的疏泄功能失常, 就會導致人體氣機執行不暢,進而導致脾臟的運化功能減弱,容易產生濕邪,最終患上「泄瀉」這一病癥。

根據傳統醫學理論,脾胃是消化飲食物的主要場所,暴飲暴食或者不按時間進食都會損傷脾胃功能, 致使脾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水液未經充分吸收利用就進入大腸,也會引起泄瀉。

IBS-D雖然是腸道疾病,但究其原因,仍在於肝郁脾虛,因此治療時應以疏肝健脾為核心。 根據【腸易激症候群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IBS-D分為肝郁脾虛、脾虛濕盛、脾腎陽虛、脾胃濕熱、寒熱錯雜證。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慢性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以及排便習慣改變。 它影響到大約20%的普通人口,以女性為主,並且對於患者的生活質素有相當大的影響。

腹瀉為主的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不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且對於情緒、睡眠、飲食等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迄今為止,各項研究認為,腸蠕動異常、內臟超敏反應、對刺激或壓力的神經激素反應異常以及正常腸道菌群的變化是IBS-D的原因。

目前的常規治療,如解痙藥、纖維補充劑和抗抑郁藥, 專註於緩解腸易激症候群的部份癥狀,但它們的效果十分有限,且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這使得許多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需要一些方法來替代藥物治療, 臟腑推拿這一傳統中醫外治法,在IBS-D的治療中體現了其綠色健康、無副作用的特點, 符合廣大患者對於疾病治療的需求。

IBS-D在傳統醫學中屬於「泄瀉」的範疇。其發病主要與肝、脾、大腸有關。 歷代醫家認為「泄瀉」的主要病因,無外乎是外感、內傷兩類。

而當今社會,由於節奏偏快、工作壓力偏大導致的情誌因素成為IBS-D的主要致病因素。 【四聖心源】曰:「瀉利者,肝脾之下陷也。谷入於胃,脾陽升磨,精華歸於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於大腸而為大便……」。

在傳統醫學中神、氣、形作為三種基本要素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素問】中提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而情誌因素使神不得藏於心、魂不得藏於肝。

進而引發人體氣機的升降失常,【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到:「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肝者將軍之官,五行屬木,具有疏泄氣機、調暢水道之功能,肝居於左,而行於右,主氣之升,氣機紊亂導致肝氣郁結不得以升,乙木不升則橫犯於己土

由於木氣乘土,脾陽無法正常生發,其升舉清氣和布散水液功能異常, 【病機十九條】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陰陽應象大論】中「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中焦之土無以運化水谷精微,不能將水谷精微轉化為谷氣傳輸於肺進而以供養五臟六腑之氣血,水谷精微由於中土所限不得上則下化為水濕註於大腸而行, 【醫宗金鑒】中指出:「無濕不成瀉」,水濕之邪停留於大腸直中,行則水濕暴下,導致泄瀉。

治療IBS過程中重視肝、脾之間的聯系,肝屬木,喜達而惡郁,情緒不佳則木郁 ;脾稟土,喜燥而惡濕,脾失健則水濕成瀉。以情誌不節為出發點,調節病患之情緒,木郁得疏。

通達臟腑之本性,脾濕自祛。肝郁脾虛是IBS-D的重要致病因素,故在臨證時施以調肝理脾之法,即疏肝柔肝以泄肝實;健脾化濕以澀止瀉。 認為本病之根本在於脾胃,而情誌不節易傷肝木,氣失升降,進而郁結,乘犯脾土,導致脾胃受損,失其健運之能

水濕不化,發為泄瀉。 故應疏肝理氣止其痛,健脾化濕止其瀉,肝氣疏脾氣健,則泄瀉自去。 因此,現代中醫學者認為肝臟的疏泄功能是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因素

肝臟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導致人體氣機執行不暢,進而導致脾臟的運化功能減弱,容易產生濕邪,最終患上「泄瀉」這一病癥。【靈樞·五味】中提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 五臟六腑的氣血依賴於後天中焦之土的供養【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揆度以為常也……」因此中焦脾胃作為人體之樞紐, 上可實肺氣以通調水道,下可充肝之血以使肝氣不郁進而正常的疏泄氣機

【五執行大論篇】:「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其所不勝……」表明肝脾二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疏肝健脾推拿大部份的操作手法都聚焦於中焦,透過調節後天中樞之土以讓氣、血、津液得到正常的轉運,使陰陽相和,從而改善肝郁脾虛的癥狀。

【說文解字】中記載「摩,研也。從手、麻聲。」摩法操作和緩適中,施術部位在皮部及孫絡二脈, 也就是體表皮膚及毛細血管,摩法操作時要達到宜舒宜緩,不宜快、不宜過度發力

其受力範圍較大且受力面較為均勻。摩法使受試者氣血運暢得利,腠理得以所養,重點在於使受術者陰陽得以調和,負陰而抱陽。 實驗發現,頻率不同的摩腹法能夠改變家兔血清中胃動素的含量,從而對脾胃功能產生影響,低頻率的摩腹法能夠使血清中MOT降低

進而改善家兔的脾虛問題,反之,快頻率的摩腹法會使其脾虛問題加重。 振法:【導引法】中記載:「極力左右振兩臂,不息九通……振腹自極七息。」

振法是套用於臟腑內科推拿的主要手法,其難易程度較高,需要自身一定的內功基礎;振法需要施術者操作前保持氣定而神安, 鼻吸自然之清氣並引動自身丹田之氣,共匯於中焦而形成真氣,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使真氣並隨手太陰之脈經絡循行聚氣於手

操作之手放於施術部位,手腕放松自然振動產生外力, 以期自身之正氣幹預受試者之病邪之氣,從而達到共頻效果,使受試者陰陽得以調和。

持續柔和的振法能夠雙向調節腸道的功能,透過調理虛弱的脾胃和腸道,以奏其健脾益氣之功,在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揉法:【保赤推拿法】中提到:「揉者……不離其處而旋轉之也。」

揉法是由摩法衍生而來,相較於摩法其力度較重,且刺激的部位組織更深,位於經脈之處, 操作時宜緩、宜柔、宜力度適中,以主要施術為中心並帶動皮下肌肉組織進行節律性運動

使經脈氣血得以轉運,以實中焦脾土之氣,進而達到調整胃腸道蠕動節律。 在臨床中觀察發現揉腹能夠對中焦氣機的升降做出有效調整,解除腸道痙攣以降低敏感度止痛,改善腸道動力異常,恢復其正常蠕動頻率。

利用指或掌發力,自淺入深,由輕到重地刺激穴位及施術部位, 此法具體分為五層,具體達到每層的力度各為不同,並且達到的治療效果也隨力度改變而所異。

有學者認為按法具有「按之熱氣至」的效果,具有調和氣血之功,可調理臟腑氣血失和所引發的諸證,當乙木氣郁不得升發而橫犯巳土以致中焦虛而不足之時,可適當按壓中脘、天樞等穴,以奏疏肝健脾調腸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