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奇怪现象:同在太行,八路军总部被日军包围,刘伯承却从未被包围

2024-07-18历史

1942年夏,日军集结重兵,开始对八路军太行、太岳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为重创八路军,日军此次做了许多准备,他们采用「集中兵力,辗转‘扫荡’」的战法。

敌人频繁调动部队佯动,制造大量假情报迷惑根据地军民,又派遣大量特务潜入根据地,甚至还组织特务部队伪装成八路军,重点是攻击八路军总部以及129师师部。

日军2.5万精锐对太行山北部的扫荡取得重大成果,位于麻田的八路军总部遭到了日军的围攻。后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的一部分及第三八五旅一部被敌合围于十字岭地区。

为掩护总部机关撤离,战士们与日军进行残酷的血战,好在经过大家的努力,总部机关撤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然而这次战斗,八路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副总参谋长左权、前方总部秘书长张友清等诸多高级干部在战斗中牺牲。

尽管没能彻底消灭八路军总部,但日军的此次行动已经取得很不错的效果,这让日军更有信心。他们很快就开启新一轮的扫荡,目标就是同在太行山的129师师部。

当时,129师师部驻扎在涉县,由于之前的战斗,刘伯承手下只有师部直属部队以及新编第一旅一部分部队,实际可用的兵力并不多。

之前在八路军总部发生的事情,对于其他部队都是一个警示,因此刘伯承得知日军围攻的目标将是自己的师部后,他需要尽快做出决断,带领大家逃离日军的包围圈。

日军不但拥有兵力优势,还能利用空军不间断侦查,而且日军已经控制了山西大部分地区,能够保障后勤运输。

八路军经过这次打击后,许多部队都失去联系,暂时无法合力部署军事行动。刘伯承必须要靠着手里这些人,避免被日军彻底围死,还要想办法带着大家摆脱日军的追击。

过去,八路军已经应对过多次扫荡,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刘伯承分析当前的形势,立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部署。

他并没有把这些兵力集中在内线,而是只留下少量兵力,护卫师部等总部机关。大部分部队都作为机动兵力,被安排到了外线活动。刘伯承给他们的任务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要求他们负责袭扰敌人,打乱敌人的节奏。

这一招很快就取得了效果,在沿途百姓的配合下,分散在外围的部队开始不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打击敌人的侧后。

许多部队更是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大量盘踞在地方的敌伪组织,这让日军的扫荡一开始就受到了阻碍,日军不得不分出兵力应对侧后,外围部队就这样与日军周旋,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很好帮助内线的总部机关减轻了压力。

可这一招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日军经过短暂调整,还是朝着129师的师部挥出了重拳。当时从太行北执行扫荡任务的日军部队,开始集中在太行周围的交通线。

同时,涉县、潞城等地的敌军纷纷出动,很明显敌军已经开始布置包围圈,想要将太行南部129师的总部机关彻底困死。

面对敌人的变动,刘伯承意识到之前的部署需要改变。继续依靠外线部队袭扰敌人,已经无法阻止敌人主力扫荡内线了。眼下,他需要尽快将内线的机关和部队调出来,带着大家尽早转移到外线作战,那样才能避免被敌人合围。

李达将大体的情况向刘伯承做好汇报,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新一旅二团在邯长路北部袭击敌人后。他们为了掩护总部突围,已经转移到黎城宋家庄一带,这里既能居高临下控制邯长路,又能威胁黎城附近敌据点,离师部也仅有30多里,可以配合师部的行动。

刘伯承根据这个情况,分析了敌人周围部队的调动,他判断敌人已经完成了对师部的大合击圈,而二团所处的宋家庄一带,现在是破局的关键。

敌军若是要困死师部,极有可能从那里攻过来,彻底堵死他们的所有退路。而师部要想顺利撤离,也必须要从这里打开通道,于是他决定立即行动。

事实证明刘伯承的判断十分准确,次日日军就开始了行动,涉县、黎城一带的日军进行了休整后立即出动,南面林县一带的日军也开始行动。

日军共投入1.5万兵力,「扫荡」的重点是邯长路以南、清漳河两岸,「合击圈」的中心是黎城、平顺、涉县交界处的涉县黄岩、东西达城和平顺之黄贝坪地区,留给129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刘伯承也快速完成了部署。

他命令新一旅与三八五旅的主力在邯长线一带活动,一旦日军开始扫荡,部队立即转入到外线行动,开始攻击敌军的侧后。两支部队需要利用好敌人侧后的空档,相互配合,共同掩护师部的突围。

李达将刘伯承对于战局的分析,告诉下属的各部队,要他们注意监视敌人的动向。各部队得知敌军已经要开始行动,也都不敢怠慢,纷纷按照师部的部署行动起来。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敌人的部队,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从黎城出发,朝着宋家庄一带开拔。

当时,刘伯承带领师部驻扎在黄岩一带,新一旅二团抢先控制了宋家庄一线,这就让师部有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刘伯承与师部其他人总结了之前,八路军总部在反扫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他判断这次围剿,师部等机关至少要撤到涉黎公路以北的地区,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可要想做到这一点,对于师部来说并不容易。

八路军总部的撤离之所以会遇到那么多危险,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总部机关与作战部队并不一样,总部机关包含着部队机关各部,地方局等诸多机关部门。

129师总部虽然没有总部机关那样的规模,但师部机关加上新一旅旅部各机关,这里面同样有着许多非战斗人员。

之前,八路军总部突围的过程中,出现过人员拥挤、目标过大的情况,这就使得部队的行进速度变慢,敌人能轻易找到目标。

刘伯承命令直属部队的人员分为两个梯队,撤离的过程中不要挤在一起,尽量避开大路,选择小路行军,尽可能避开白天,在夜间赶路。他还决定部队突围的重点放在涉县、黎城两路敌人的结合部,那里的防守不会特别严密。

做完了这些部署后,刘伯承决定他与李达一起亲自带领前梯队,负责帮后面的同志开路。这么做无疑是非常冒险的,可刘伯承决定的事情,大家也无法改变。

行动即将开始前,刘伯承与李达对于梯队进行了一番调整,前梯队集中了部队不少精锐。他们由作战、侦察、通信、机要等参谋人员和电台、警卫 分队及一个炊事班等几十人组成。行军的过程中,侦察分队会安排多个侦察班,沿途搜索敌情。

与此同时,刘伯承还指出,日军在这次扫荡的过程中,会在部队合围尚未完成的时候,在八路军转移必经之路上布置一个小队或者中队,用来充当临时的封锁点。这些封锁点通过电台等方式,时刻与大部队保持着联系,行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日军的这些封锁点。

一切安排就绪,刘伯承带领前梯队开始突围,在他们的掩护下,前后梯队的行军都十分顺利,很快他们就到达了平顺县黄贝坪。

就在部队抵达黄贝坪当天,日军大部队也开始了行动,大批的日军形成一个个攻击纵队,沿途搜索八路军。敌人步步逼近,刘伯承却让大家沉住气,他认为过早行动,反而会暴露目标。

日军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一直想要寻找的129师师部,就藏在距离邯长路不到30里的黄贝坪。为牵制敌人,给部队突围清出道路,刘伯承让三八五旅继续袭击邯长路,重点清扫日军安置在这一线的封锁点。

等到时机成熟,部队才重新开始行动,为行动便利,刘伯承让部队轻装前进,大量文件物资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就地隐藏。随后,他们一路急行军朝着黄岩方向前进,经过几个小时的行军,顺利抵达了张汉村。

此时,部队距离日军包围圈的结合部已经不远了,大家经过短暂休整,开始继续赶路。然而这一带地势险要,又处在日军包围圈的范围内,避免打草惊蛇,部队行军的过程中禁止打灯。

结果,部队在崎岖的道路上越走越困难,大家只能靠着看星星辨别方向,李达见到部队走得越来越难,就提议原地休息,等到天亮了再走。没想到刘伯承说道:「我们这么大一个摊子,才走了几十里路,鬼子那么多特务,我们不可能不暴露目标。在这里过夜,很可能会遭到偷袭。让大家打个盹儿,然后连夜返回张汉。鬼子怎么也不会料到我们还会返回原地吧?」

大家没想到刘伯承对局势的判断这么一针见血,当然他的判断也确实没错。日军派出的大量特务,一直到处搜索着八路军的行踪,他们安插在各地的封锁点,也在不同时间内轮班。

若是留在原地休息,日军很有可能发现大部队的行踪,而大家在不熟悉的山路里转来转去,不但会白白消耗体力,还有中埋伏的风险。

就这样,部队根据刘伯承的命令,又返回张汉村。此时,日军已经抵达黄贝坪等地,负责警戒的外围部队已经与日军交火。侦察部队也注意到,1000多敌军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敌人已经开始了搜山。

驻扎在宋家庄一带的部队,立即与敌人交战,将敌军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宋家庄一带。敌军果然中计,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宋家庄,守卫在此的部队拼死阻击,给师部争取到了大量的时间。

刘伯承带领师部向北走杨家庄方向突围,敌人发现八路军的行踪后,立即投入重兵猛攻,驻守在宋家庄一线的部队边打边撤。最终,北面的日军占领了宋家庄,开始继续追击八路军。

敌人一直在后不断追赶,大家走得十分辛苦,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无人的村子,众人走得口干舌燥,也找不到什么水喝。战士们就抢着要喝脏水,刘伯承急忙制止大家,让他们用毛巾过滤后再喝。

后来有战士找出了一些酸菜水,想要让刘伯承喝了恢复体力,刘伯承坚持要让战士们喝,拗不过大家只能自己喝了一小口。就这样,部队在撤退的途中短暂休整了一下,又继续进军。

此时,他们的形势变得更糟了,敌人已经占领了杨家庄,正沿着大路开始搜索八路军的踪迹。刘伯承立即带着部队急行军,没想到前梯队的战士过于紧张,遇到敌人就开了火,敌军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也迅速开炮。

刘伯承带着部队走到了一处山岗上,立即发现对面的山坡上有一支部队朝着这边走来。起初大家以为是落下的部队,走近了一看竟然是日军部队。

关键时刻,刘伯承沉稳指挥,让部队悄悄绕过去,不要开枪。众人钻进了牛楼垸沟,向西北方向的天寨垴、杨家庄后岭转移。他带着部队一路转移,最终到了黄岩村一线,刘伯承派出的侦察队通过当地的牧羊人,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小道。

他立即让部队走这条小路,就这样部队经过艰难的行军,终于彻底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至此,刘伯承奇迹般让129师师部各部队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完成了这场不可思议的大转移。

资料来源:【穿越枪林弹雨的刘伯承】、【刘伯承与1942年夏季反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