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筆記:【稀缺】,你越缺什麽,你就越想要什麽。

2024-07-23文化

「稀缺」,一個看似簡單,卻深刻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話題。

【稀缺】這本書是由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合著的,兩位作者透過研究和調查,揭示了稀缺心態的復雜成因,並探討了如何以「余閑」來牽制稀缺。

書中指出,長期處於資源(如金錢和時間)稀缺狀態的人,會形成一種「管窺」之見,只關註眼前的問題,這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專註紅利,但長遠來看會增加頻寬負擔,導致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的下降,使人變得更加愚笨和沖動

「稀缺」究竟是什麽?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你覺得心煩意亂是覺得自己的時間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有太多,你感覺手頭拮據又永遠都還不完的賬單。你感覺老大不小了,想趕快找一個另一半結婚。

其實,稀缺不僅僅是客觀資源的不足,更是一種主觀感受,一種「擁有少於需要」的焦慮和壓力。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思維,影響著我們的決策,甚至讓我們陷入越掙紮越無力、越稀缺越糟糕的惡性迴圈。

一、當「稀缺」俘獲了你的大腦,會給我們帶來什麽影響?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超市的貨架前,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你眼花繚亂。你拿起一盒包裝精美的曲奇餅乾,猶豫著要不要放進購物車。這時,你腦海中浮現出最近日漸緊繃的褲腰帶,想起月初給自己定下的省錢目標。最終,你還是不舍地放下了那盒誘人的餅乾。

這,就是稀缺在影響著你的選擇。

心理學家將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台高效運轉的電腦,而「頻寬」則是指這台電腦的執行記憶體。當我們面臨稀缺時,比如時間緊迫、資金緊張、精力不足,我們大腦的「頻寬」就會被大量占用,就像手機記憶體不足時,執行速度會變慢,我們思考、決策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書中提到了明尼蘇達大學的那項經典實驗。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身體健康的誌願者,嚴格控制他們的食物攝入量,使他們長期處於饑餓狀態。結果發現,這些誌願者不僅身體變得虛弱,他們的思想也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變化:他們開始癡迷於與食物有關的一切,比如研究菜譜、對比食物價格、甚至幻想著開餐廳…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稀缺會像磁鐵一樣,牢牢吸引住我們的註意力,讓我們難以思考與「稀缺」無關的事情。正如饑餓的人滿腦子都是食物,缺錢的人會對打折資訊格外敏感,而缺少陪伴的人則會渴望從社交軟體中獲取一絲慰藉。

稀缺,就像一個貪婪的怪獸,它會吞噬掉我們寶貴的「頻寬」,讓我們變得目光短淺、決策失誤,最終陷入惡性迴圈的泥潭。

二、專註的「紅利」與「管窺」的陷阱

你或許會說,稀缺也有好的一面啊!它會讓我們更加專註、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

沒錯,稀缺確實可以帶來「專註紅利」。

當我們面臨時間壓力時,我們會更加專註於手頭的任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這也是為什麽設定截止日期、制造適度的「Deadline」,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

還記得學生時代,總要等到考試前才開始「抱佛腳」嗎?那時的我們,雖然壓力山大,但學習效率卻出奇的高。 這正是因為,時間上的「稀缺」讓我們更加專註於學習本身,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專註的另一面,則是「管窺」的陷阱。

想象一下,當你專註地走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你的視野會被兩旁的樹木遮擋,只能看到前方一小段路程。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隧道視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當我們過度專註於某一件事物時,就很容易忽略其他事物,甚至忽略那些原本顯而易見的資訊。 就像實驗中,當研究人員在測試「白色物品」時,如果提前給出「雪」和「牛奶」作為例子,人們反而會想出更少的白色物品。 因為,那些顯而易見的例子,反而限制了我們思維的廣度。

「管窺心態」還會讓我們變得目光短淺,難以做出長遠規劃。

一個每天忙於生計的窮人,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的技能、提升自己;一個被工作和家庭瑣事填滿的都市白領,也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內心的平靜。

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被眼前的「緊急」事務占據,沒有多余的「頻寬」去思考未來,去構建更美好的生活。

三、「拆東墻補西墻」:借用與短視的代價

為了應對眼前的稀缺,我們常常會選擇「借用」未來的資源。

缺錢的時候,我們會刷信用卡、借網貸,用未來的收入來填補今天的窟窿;時間不夠用的時候,我們會壓縮睡眠時間、減少休閑娛樂,用未來的健康來換取完成工作的滿足感。

然而,「借用」的本質,是用未來的成本換取眼前的收益。 當我們處於稀缺狀態時,我們往往會高估眼前的收益,而低估未來的成本。 就像經濟學家所說的,「我們對未來的自己太不友好了」。

「短視」,是稀缺帶給我們的另一個陷阱。

在截止日期的壓力下,我們可能會忽略工作品質,只求盡快完成任務,結果卻可能因為粗心大意而返工,浪費更多的時間;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購買便宜但品質差的商品,結果卻可能因為產品品質問題而需要重復購買,最終花費更多。

「拆東墻補西墻」,只會讓我們陷入「越稀缺越借用、越借用越稀缺」的惡性迴圈。

四、稀缺之貧窮的本質:

貧窮,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更是一種深層的「稀缺」狀態。

它像一張無形的網,將人們困在資源短缺的泥沼中,讓他們疲於應對眼前的危機,難以獲得長足的發展,最終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惡性迴圈。

結合我們之前的討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貧窮:

  1. 多重「稀缺」的疊加:

對於貧困人群來說,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金錢的「稀缺」,還有時間、精力、社交資源、認知資源等多方面的「稀缺」。

金錢的「稀缺」 讓他們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食物、住房、醫療,這會帶來持續的壓力和焦慮,消耗他們寶貴的「頻寬」。

時間的「稀缺」 迫使他們不得不將所有時間都用來維持生計,沒有時間學習新技能、提升自己,更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精力的「稀缺」 讓他們長期處於疲憊狀態,難以集中註意力、做出理性決策,更容易沖動消費、陷入高利貸的陷阱。

社交資源的「稀缺」讓他們難以獲得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也難以建立起有效的人脈關系,從而失去更多機會。

認知資源的「稀缺」讓他們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資訊,難以做出明智的選擇,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陷入短視的決策陷阱。

  1. 「稀缺心態」的束縛:

長期處於「稀缺」狀態,會讓人們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稀缺心態」。

「隧道視野」: 他們會過度關註眼前的「緊急」需求,而忽略長遠的目標和發展,就像戴上了一副「馬眼罩」,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天地。

「借用」思維: 為了解決眼前的危機,他們可能會選擇「借用」未來的資源,比如借高利貸、透支健康,但這只會讓他們未來的處境更加艱難。

習得性無助: 長期面對難以克服的困境,他們可能會逐漸放棄努力,認為自己無力改變命運,從而陷入更深的絕望和無力感。

五、如何逃離「稀缺陷阱」?

稀缺就像一個無形的漩渦,一旦我們陷入其中,就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那麽,我們該如何逃離「稀缺陷阱」,打破這種惡性迴圈呢?

1. 留有「余閑」:為生活預留緩沖地帶

還記得文章開頭提到的收拾行李箱嗎? 我們會特意留一些空間,以備不時之需。 同樣,在管理時間、金錢、精力時,我們也要學會給自己留有「余閑」,也就是預留應對突發事件的緩沖地帶。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日程表上永遠排得滿滿當當,一旦遇到突發狀況,你就會被打亂陣腳,陷入焦頭爛額的境地;但如果你的日程表上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你就可以從容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甚至可以利用這些「空閑」時間來休息、充電、學習新的知識。

2. 最佳化資源配置:不做「救火隊員」

與其疲於奔命地「救火」,不如從源頭上最佳化資源配置,避免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困境。

例如,與其等到身體出現問題才去醫院,不如平時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健康管理;與其等到計畫截止日期前才開始熬夜加班,不如提前做好時間規劃,提高工作效率。

3. 制定計劃:讓生活和工作有條不紊

制定計劃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避免陷入「管窺心態」導致的短視行為。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手機備忘錄、日程管理軟體等工具,記錄待辦事項、設定截止日期、安排時間段,將生活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4. 改變心態:跳出「稀缺心態」的怪圈

稀缺不僅是一種客觀狀態,更是一種主觀感受。

面對同樣的情況,有些人會感到焦慮不安,而有些人則能坦然應對。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看待問題的心態。

5. 構建「稀缺防禦機制」:借助外力「破局」

除了自身努力,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和手段,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稀缺。

例如,我們可以設定手機提醒,按時繳納信用卡還款,避免因為忘記還款而產生高額利息;我們可以使用預算管理軟體,記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避免沖動消費,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我們還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比如理財規劃師、心理咨詢師等,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金錢、精力和情緒。

寫在最後

稀缺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人生課題。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稀缺的本質,並找到應對稀缺的有效方法,從而擁有更加從容、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