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王牧羽:從語言建構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圖」十年

2024-07-16文化

活動合影

7月10日下午,由中國國家畫院、廣州畫院、廣州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廣州市青苗畫院、新南方藝術協辦,典勝文化推廣執行的【青苗四期·專家授課】國畫工作室系列活動·王牧羽:「從語言建構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圖’十年」活動在廣州畫院順利舉辦。美術學博士、中國工筆畫學會執行秘書長王牧羽作為本次活動的授課主講專家,廣州畫院創作部主任陳川擔任主持人。廣州畫院專職畫家塗國喜、羅寒蕾、陳輝榮、吳潔聰、趙健、馮苗、張西、羅玉鑫、李夏夏,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譚逸,以及三十余名青苗畫家參與了本次專家授課活動。

王牧羽老師授課現場

講座伊始,王老師回顧了自己自2015年起受南宋畫家馬遠【水圖】啟發,專註於畫水創作的歷程,並分享了「牧羽水法」語言體系的建構過程及其技術挑戰。王老師詳細闡述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如何透過控制墨色和水痕,在生宣紙上實作復雜水波紋效果的技巧,透過不斷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包括最開始使用的礦物顏料、以及後續使用不同種類的墨和紙張。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實驗,才開始比較熟練、準確地駕馭這種「水法」語言,這種方式後來被理論家杭春曉提煉為四個字:「以水為水」,而這一評價也揭示了其作品在材料語言和影像肌理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這種聯系所蘊含的當代美學價值。

授課現場

在「牧羽水法」語言相較成熟後,王老師開始轉向關註「文本」,對文本的關照和表現作為當代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命題,文本的轉化和再造,成為他掌握「水法」語言之後創作的新方向。王老師透過【水岸圖】【水圖·橋】【對話元四家系列】等作品展示了如何將「牧羽水法」新語言的理解、把控與傳統經典文本的解讀相結合,重釋古代山水畫元素,創造出具有新意的影像。

王牧羽【水岸圖】

180cm×97cm×5紙本水墨2019年

同時,他還嘗試了紙本、水墨與影像結合的輕裝置作品,例如【江帆樓閣圖】【千裏江山十六橋】等水墨影像裝置作品,都是透過技術手段將古代畫作的影像與自己的創作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探索了藝術表現的新可能。王老師指出,文本轉化和再造其實是當代藝術創作很常見的一種方式,過去講傳統更多是筆墨、語言等視覺審美元素的傳承,而「傳統」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文本本身,這是傳統裏面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對文本本身及其背後文化意義的重新解讀與重構,也成為許多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重新關註、反思的重點。

授課現場

基於「語言」和「文本」的思考,王老師還深入探討了「符號與象征」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意義。他透過分析古畫中符號的象征意義,以及結合分享自己【水生萬物】【水圖·擬早春圖】【山海經】等一系列作品的創作實踐,展示了如何透過藝術語言構建具有深層含義的影像。王老師強調,作品中的符號與象征不僅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更是對文化、政治、哲學等多元內涵的深刻表達。為此,王老師鼓勵大家在創作中勇於探索新的藝術語言,並強調語言創新與主題表達之間的相輔相成關系。

王牧羽【水生萬物】

220cm×179cm紙本設色2021年

講座最後,王老師以開放式結尾結束本次講座。王老師專註於「畫水」的十年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牧羽水法」,有感於從嘗試、探索到形成這一過程的同時,王老師也慢慢陷入一種創作「危機」。他強調,藝術創作真正的價值在於表達自我、傳遞情感,而不僅僅是「語言」和「文本」的探索。為此,在創作中對「自我」的追尋是王老師正在積極嘗試和思考的,期待在未來能夠在王老師的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他對於藝術全面的情感和體驗。

授課現場

整場講座內容豐富、見解獨到,王牧羽老師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為現場嘉賓及青苗畫家們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此次講座不僅加深了青苗畫家們對「語言」、「文本」、「符號」在藝術創作中套用的理解,更為當代中國畫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

互動現場

青苗畫家蔡帆提問

提問一:如何看待對傳統的臨摹,有什麽經驗可以分享?

對待傳統,王老師參照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作為回應——「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王老師認為,對傳統的看法不只局限於技術層面或是視覺層面,而是要與文化背景和心境視角等深層思考相關聯。把臨摹當做是一個進入傳統的契機,嘗試以古人的狀態畫其所畫、觀其所觀、想其所想,這才是臨摹的意義所在。

青苗畫家夏鎧熙提問

提問二:如何把西方繪畫與中國畫進行較為深度的融合?

王老師表示,在創作中他最迷戀影像帶給他視覺上的沖擊和精神心靈上的震撼。這種直接的沖擊和感動,他認為是作品與「自我」發生直接聯系的體現,這也是西方繪畫所帶給他的創作體驗。王老師反思其當下的作品大多已被理性、思考、美學、觀念等語言過濾,而缺失了直擊靈魂的直觀沖動,這種直接性也是他下階段創作所要追尋和思考的方向。

陳川老師交流提問

提問三:如何看待AI與藝術的關系,以及談談工筆畫在當下的趨勢。

AI的出現,讓我們重新思考藝術是什麽,其價值是什麽。王老師強調,在當前的數位時代,我們需要回歸藝術的本質,重新看到藝術的物質特性。「藝術是人性的光輝」,AI時代的到來,帶給藝術家的不光是危機,還有對藝術的思考以及藝術價值凸顯的一個新的時代。

關於工筆畫當下的趨勢,王老師認為是「寫意精神」的回歸。理解「寫意」不能只局限於視覺、技法層面,而是要尋找與人文精神關系更密切的寫意精神,要有足夠的主觀性來打破視覺三維真實性的束縛。當前工筆畫的語言外延在不斷擴充,對於工筆畫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與其試圖將工筆畫進行界定,倒不如把其看做是一種精神,所謂致廣大盡精微,在精神和思考上進行足夠深入的表達。

塗國喜老師交流提問

提問四:對於嶺南地區工筆畫的發展有何建議?

在現代語境中,風格之間的雜糅使得以地域為特征的限制已逐漸弱化,我們不必過於強調區域性,相反,註重自身的語言體系和個體身份的建構更有價值。因為,自身的語言體系必然受到地域、身份等語境影響,而這些因素也會在各自的創作中自然顯露。有時,廣闊開放的視野才能打破我們思維的局限。

(來源:青苗畫家培育計劃)

畫家簡介

王牧羽, 本名王強,1975年生於山東。美術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工筆畫學會執行秘書長、青年藝委會主任。自2015年開始「水圖」系列創作,以其「牧羽水法」構建全新的語言體系與作品面貌,受邀及入選第五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第十、十一屆全國工筆畫作品展、濟南雙年展、新疆雙年展、金雞湖雙年展等重要展覽,曾獲「百年華彩——百家金陵畫展」典藏作品獎。先後舉辦「以水為水——王牧羽水墨個展」(2018,杭春曉策展,北京美博藝術空間)、「水——王牧羽作品展」(2019,李小山總監,陳瑞策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2020,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等個展。作品被江蘇省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等重要展館收藏。主持和參與「第十一屆全國工筆畫作品展」等多個國家藝術基金大型展覽和人才培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