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八閩茶香,聊聊福建的茶

2024-02-18美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樹的國家。秦漢時,中國人就有飲茶的習慣;魏晉、六朝時,飲茶之風漸廣;到了唐代,茶風大盛,及至「比屋之飲」;宋元以降,飲茶之風遍及全國,茶葉成為一種重要特產銷往世界各地。一千多年來,茶已從最初僅作為解渴和藥用的飲料,發展成中國人領略人生樂趣的一門生活藝術,與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禮儀風習、宗教信仰、文化藝術都有密切聯系。內涵豐富的飲茶習俗,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福建茶文化歷史悠久。近年來,從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出世了大量茶具,印證了漢代閩越國先民已普結茶緣的事實。六朝時,隨著中原人士避難閩中以及閩地佛教的昌盛,一種更為雅致的飲茶習俗漸次普及,在福建發現的六朝墓葬中,隨葬品有各類青瓷茶具,反映出飲茶習俗在閩中的盛行。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建州和福州的茶,贊「其味極佳」。另據記載:「福州貢臘面茶。」反映唐代時福州茶已貴為貢品。五代時,福建各地均產茶,這時期,建州的茶業生產已頗具規模。閩龍啟元年(933),國王王延鈞在建安縣鳳凰山(在今建甌東峰)建「北苑禦茶園」,所產之茶稱為「北苑茶」,上貢閩國宮廷。南唐占據建州以後,北苑成為最大的官辦茶場。

北宋時,建州北苑成為著名的貢茶產地。北苑位於建甌東峰鳳凰山下,這裏丘陵起伏,河谷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理想的種茶之所。太平興國初,宋朝在此設北苑禦焙,派漕臣督造禦茶。北苑生產一種皇家專用的茶,因在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紋飾,又稱龍鳳團茶、龍團鳳餅,「凡二十八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在官茶的引領下,福建茶業愈加繁盛,福、建、汀、南劍、邵武等地均產茶,閩茶開始馳名全國,「天下之茶,建為最。」閩茶的崛起,推動了瓷業的繁榮。武夷山麓,閩江兩岸,處處窯煙,瓷聲清脆,不絕於耳。

元代,泉州成為東方大港,外商聚集,百貨雲集,福建產的茶葉、茶具從這裏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各國。元代以來,中國各地飲茶風習發生明顯變化,唐宋沿用的末茶法,正逐漸改為全葉沖泡法。後者被認為能夠保持茶的真味。而團茶制作費工耗時,逐漸衰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下詔,正式罷造龍鳳團茶,改進散茶。團茶向散茶演變,為武夷散茶的脫穎而出,提供了絕佳機遇。

早在唐代中葉,武夷茶就已受到人們喜愛。宋時,武夷山設禦茶亭,武夷茶遂馳名天下。宋代的文人墨客,對武夷茶多不吝溢美之詞,文人墨客的激賞,令武夷茶聲名大噪。據說當時到福建做官的人,紛紛以各種理由索要武夷茶,致使山中道人和茶農苦不堪言。元朝倡飲蒸青散茶,並在武夷山建立皇家茶園,武夷茶名聲更顯。此時的武夷茶有先春、探春、次春、旗槍、石乳諸品,色香不遜北苑。

明代,武夷茶芳名遠播。天下茶葉貢額的四分之一被武夷茶占據。當時遊歷武夷的旅行家、文人墨客都以詩文記錄在山中觀茶品茗的經歷,旅行者在山中多能得鄉民、道士以新茗款待的禮遇,如此風土淳美,茗清花香,武夷簡直成為令無數遊人流連忘返的人間仙境。

清代,武夷茶更深入人心。清朝初年,茶葉貿易恢復。由於武夷茶馳名海內,各地客商往來絡繹,武夷山崇安一帶成為著名的茶葉集散地。據記載:「初春後,筐盈於山,擔屬於路。負販之華,江西、汀州及興、泉人為多,而貿易於姑蘇、廈門及粵東諸處者,亦不盡皆土著。」描繪了當時茶市的興盛。此時,閩茶也開始外銷。康熙五年(1666),中國茶葉開始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販歐洲。168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委托廈門商館購買茶葉150 擔銷往英國。從1751至1760年,該公司從中國輸入茶葉達1678萬公斤,其中武夷茶超過六成。福建茶風靡英倫,成為該國上層人士喜愛的飲品。茶的英文名「Tea」,正是由廈門方言轉音而來的。

「五口通商」前,武夷茶主要經崇安分水關入江西,再越過梅嶺、人廣東,從廣州、澳門出口。此前,尚有一條陸路的茶葉貿易比較繁盛,即從武夷山到恰克圖(位於今俄蒙邊境)的「茶葉之路〞。這條商路主要由晉商經營。他們從武夷山采辦茶葉,經江西、安徽、河南、山西等省,穿過大草原,至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再北行直抵恰克圖,將茶葉賣給俄羅斯客商。

「五口通商」後,福建茶葉可透過福州、廈門兩大通商口岸直接出口,遠銷歐美及南洋各地。其中福州茶市尤為興盛。道光二十二年(1842),兩艘英國快艇從福州馬尾港首航英倫三島,這是閩茶直銷歐洲的開始。至1860年,馬江已成世界著名的運茶商埠。每年四月間,馬江一帶一片繁忙,世界各地貨船輻輳港內,運茶出口。19 世紀末,福州成為中國三大茶市之一,外國商人接踵而至,開設洋行,經銷茶葉。最盛時的1878年,福建茶葉出口達80多萬擔,約占當年全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

清代,福建還創制出白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等品種,為中國茶業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地域文化系列】之福建—— ,謹作學習摘記,侵刪。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