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艾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這一影響老年人認知功能的疾病,正日益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近1700癡呆患者,其中1000多萬為艾爾茨海默病癡呆,且每年平均有30萬新發病例。
科普義診活動現場
為提高公眾對艾爾茨海默病的認識,促進早期篩查與幹預,珠江醫院記憶與認知障礙中心舉辦了一場以「愛腦護腦 健康到老」為主題的科普義診活動。活動上,珠江醫院老年病科李揚副主任醫師介紹,艾爾茨海默病雖然無法根治,但抓住臨床前期的黃金視窗,可以有效控制並延緩病程進展。她建議,55歲以上人群,都應該定期進行認知功能評估。
珠江醫院院長、記憶與認知障礙中心主任郭洪波教授在義診現場
潛伏期可長達20年 抓住幹預的黃金視窗
艾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初期癥狀易被忽視,常被誤解為老年人正常的記憶衰退。許多患者從出現癥狀到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此時腦內關鍵部位細胞已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傷,治療效果非常有限。
「艾爾茨海默病潛伏期比較長,可長達15-20年,而臨床癥狀顯現期僅7-9年,這之間的時間差構成了寶貴的‘黃金幹預視窗期’。」李揚指出,早期辨識疾病訊號至關重要。艾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期癥狀以近期記憶力減退為主,比如忘記剛進行的對話內容、熟人的名字,或是重復詢問相同的問題(如是否吃過飯)。隨著病情的進展,記憶損失會進一步加劇,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他們可能會變得語言表達不清,閱讀困難,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最終,這種全面的認知衰退將導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的負擔。
「早期辨識並幹預艾爾茨海默病,不僅是對患者個體的關愛,更是對整個家庭和社會負責的表現。」李揚強調,黃金幹預視窗期的把握,是延緩病情進展、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關鍵。
科普義診活動現場
AI來助力 !艾爾茨海默病篩查方法全面升級
如何篩查?李揚介紹,透過專業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如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蒙特婁認知評估量表(MoCA)等,可以及時發現患者的認知功能異常,為後續的診斷與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但這些方法往往依賴於記憶減退等明顯癥狀的出現,存在一定的滯後性。部份患者在臨床量表測試中顯示正常,卻自我感知到記憶力下降,這種情況下,傳統量表難以捕捉到細微的變化。為了更精準地辨識這些早期訊號,可采用生物標誌物檢測、腦影像學檢查等,如透過腦脊液分析辨識出高風險人群。一旦確認存在早期癡呆的生物標誌物,即可立即采取幹預措施,盡可能推遲臨床期的到來。
針對艾爾茨海默病的早篩,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院長郭洪波領銜,記憶與認知障礙中心團隊自主研發的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SMART互動式AI認知早篩系統與裝置,已在廣州市海珠區、荔灣區多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院、老人院免費投入使用。李揚表示,該系統與裝置可實作高危人群的精準辨識。接下來,也會馬上制定和釋出認知障礙的高危因素指南。
不要讓患者發呆 記住這些居家鍛煉方法
目前,艾爾茨海默病尚無根治方法,但透過多學科協作的綜合管理,可以有效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藥物治療是艾爾茨海默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份,現有藥物主要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抗氧化、抗炎等機制來改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認知康復訓練、心理幹預、社會支持等非藥物治療手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客製個人化的康復計劃,幫助患者維持或提升認知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中醫老年風濕免疫科護士長謝惠玲分享了艾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居家鍛煉方法。她建議,對於早期艾爾茨海默病患者,可以使用記憶工具(如翻看家裏老照片、手機備忘錄等)和記憶策略(如進行簡單的數位小遊戲、音樂療法、閱讀書籍、學習新技能等)以挑戰大腦,增強大腦功能。保持社交活動也很重要,多促進交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僅可以使腦力和體力得到恢復,同時還能降低壓力水平,幫助維持腦細胞間的聯絡功能。
另外,中老年人還要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上應註重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抗氧化物質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堅果和綠葉蔬菜;同時,適度的體育鍛煉和腦力活動,如散步、太極拳、閱讀、下棋、打牌等,也有助於促進大腦健康,延緩認知衰退。
(通訊員:伍曉丹、韓羽柔)
(圖片:由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