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向毛主席鬥膽進言,靠一封電報說服了全體軍委,淮海戰役爆發

2024-03-04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粟裕一份絕密電報,說服了全體軍委,讓淮海戰役爆發。

在毛主席後來的評價中,是這樣說的:「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而之所以毛主席能給出如此高的評價,核心原因就在於,淮海戰役實際上就是由他建議的。

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我們與在國軍的較量中取得了絕對上風,基本斷絕了國民黨想要翻盤的可能。

那麽當時的粟裕是如何考慮的,又有哪些依據?除此之外,他在淮海戰役中,還有哪些功勞呢?

淮海戰役的構想

1948年9月24日,一封來自前線的電報被交到了毛主席手中,此時濟南戰役已經進行到了尾聲,但這份電報並非是對前線情況進行報告的,而是為了開啟另一場戰爭。

毛主席在看過這份電報後,眉頭緊蹙,他仔細思考粟裕在其中提出的種種建議,認為這件事情似乎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

因此毛主席將中央軍委的其他人召集起來,將這份電報展示給大家閱讀,並詢問大家的意見。

在所有人一一傳閱了這份電報後,都不由的點頭,認為這份電報中所提出的建議非常中肯,也非常關鍵。

在這份至關重要的電報裏,粟裕提出這樣一個構想和建議。

此時濟南戰役已經基本結束,可以考慮進行下一步的戰鬥計劃,也就是淮海戰役。而在粟裕的規劃中,淮海戰役可以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份,以蘇北兵力集結,直接對兩淮地區進行攻占,並對寶應、高郵等地區進行收復。而另外的全軍主力,則安排在宿遷到運河車站的沿線,以此來剿滅可能來源的敵人。

如果敵人買內衣援助,那就馬上改道,經過浦口、長江,從揚州地區轉道援助北邊。

等到這部份結束後,淮海的作戰主要目的就基本達成,第二部份,安排對連雲港等地進行攻占,以此來結束淮海戰役。

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有了淮海戰役這個概念。

中央軍委在簡單商議後,都對粟裕的這個想法予以支持,第二天晚上就給粟裕發去電報,並認為此時我軍實力充足,不需要大型休整,淮海戰役在10月10日左右就可以準備行動。

至此,一場影響了中國未來走勢的重要戰役,便被我們定了下來。

而粟裕之所以提出淮海戰役的構想,實際上是經過了長期的深思熟慮,才給出的結果。

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的兵力基本集中在中原地區進行戰鬥,得中原者得天下,是當時所有人的認知。

而國軍那邊,自然也是如此考慮的,因此到了這個時候,我軍與國軍陷入了一種拉鋸戰的狀態,雙方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中原地區打的非常膠著。

所以在1948年年初的時候,粟裕就已經在考慮相關問題了,他建議華野的3個縱隊不要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地區,集結力量打大仗。

他認為,只有在中原地區集結力量狠狠打退國軍,才能逐漸逼迫他們在中原地區進行決戰,這是對我們有利的。

而隨後的一場戰鬥,也讓粟裕的考量得到了證實。

那麽,此後的哪場戰鬥,讓粟裕最終完成了對淮海戰役的構思呢?淮海戰役期間,他還有哪些功績?

確定戰鬥方向

1948年,粟裕一份絕密電報,說服了全體軍委,淮海戰役就此爆發。

早在這一年年初,粟裕就已經對整體戰場有了規劃和認識,他意識到必須集中力量在中原與國軍進行戰鬥,逼迫國軍最終在這裏與我們決戰。

而在粟裕要求華野3個縱隊不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後不久,一場戰鬥讓他徹底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那麽,這場戰鬥到底是如何對粟裕的想法進行印證的?他在後來的淮海戰役裏,還立下了哪些功勞?

這個證實了粟裕想法的戰鬥,是在1948年6月中旬爆發的豫東戰役,這場戰役當中,我們集合多股力量,直接殲滅國軍8.6萬。

這樣的戰果,讓他明白,在中原地區集結力量,對國軍重兵集團進行剿滅,是有很多有利條件的。

在後來談到對淮海戰役的規劃時,粟裕如此評價豫東戰役:「豫東戰役證明了打大殲滅戰的想法符合實際,這種大殲滅戰發展下去,勢必成為同敵人的戰略決戰。 」

在豫東戰役結束後,粟裕被中央軍委調遣到了山東地區,完成「八九兩月攻克濟南 」的任務,也就是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看起來並非是在中原地區進行的戰鬥,但對於他來說,這場戰鬥也為他的計劃進行了佐證。

粟裕這個人是個非常有戰略遠見的人,他打仗的時候永遠不會只看局面上的戰鬥,而是會思考這場戰鬥的意義,敵人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判斷,我軍在戰鬥結束後應該如何安排。

因此,粟裕在看到濟南戰役期間,本來預測中應該北上支援濟南的邱清泉、李彌、黃百韜三支國民黨隊伍,徘徊許久就是不敢北上,粟裕就意識到此時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因為國軍並不敢在不利的條件下與我們戰鬥,說明此時他們的力量已經不足以再到處戰鬥,他們的力量也只能集中在中原地區而不能散開。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中原發起決戰,國軍就不得不被迫迎戰,而這一戰一旦勝利,就能讓我們釘選勝利。

於是在此之後,粟裕馬上寫了電報給毛主席,並提出了淮海戰役的構想。

中央軍委也對這個想法予以肯定,淮海戰役就此爆發。

但淮海戰役要誰來做主要指揮,由哪些隊伍進行,還是需要細致的安排。

此時中原野戰軍的主力剛好完成了對鄭州等地的攻克,因此此次戰役被確定為由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以及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合力發動戰鬥。

此時粟裕這裏集結了總計16個縱隊的力量,而中原野戰軍則在此前挺近大別山作戰當中損失相當大,因此此時只有4個縱隊能夠集結作戰。

再加上粟裕又是淮海戰役的提出者,怎麽看都應該是粟裕總領這次作戰,但粟裕不這樣認為。

他深思熟慮之後,給中央軍委發去了電報,要求此次戰鬥由陳毅和鄧小平進行指揮。

這樣顧全大局而不考慮私利的態度,讓中央軍委非常認可,對於這個建議,軍委進行研究後決定同意,本來應該很讓人頭疼的統一指揮問題,就這樣順利結局。

我們的戰力集結自然是不可能完全瞞得過國軍的,因此國軍也在戰鬥之前進行了整合與商議,但可笑的是,國軍各隊伍之間卻陷入了對於總指揮官為誰的爭議當中。

這場明爭暗鬥花費了20多天,直到淮海戰役已經開始4天後,才被勉強平息。

不論是從戰略戰術的水平上看,還是內部的團結性來看,國軍在全方位依然落後於我們,淮海戰役我們已經有了勝機。

那麽,淮海戰役的過程中,粟裕又給出了什麽樣的建議?這場戰役對我們解放全中國,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勝利的淮海戰役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我軍的之所以發起這次戰鬥,正是粟裕的建議。

他不僅完成了此次戰役的構建,甚至讓出了指揮權,可謂是只顧大局而不看自身利益的典範。

而反觀國軍,他們為了一個指揮權甚至吵了20多天,到戰役開始後才勉強穩定。

那麽,這場淮海戰役當中,粟裕還做出了那些貢獻?淮海戰役的結果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呢?

淮海戰役的第一場戰鬥,被中央軍委定位對黃百韜軍隊進行圍剿,就在粟裕準備對黃百韜的軍隊進行進攻的時候,黃百韜那邊卻更早一步行動了起來。

黃百韜接到了徐州剿總會議的命令,要求他立刻撤退,而粟裕在發現黃百韜隊伍即將撤退後,冒著違背軍令的風險,給中央發出電報,希望能夠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

這是在中國的戰鬥歷史上,少有的由下級向上級提出修改總攻時間的案例,但粟裕獨到的眼光,讓中央對他的建議非常重視,因此中央不僅同意了這個建議,還表明,不需要事事請示,可以獨斷專行!

也正好,準備撤退的黃百韜軍團因事耽誤了兩天時間,沒能及時撤離,粟裕抓住此次機會悍然出擊,對黃百韜進行追擊。

為了防止黃百韜軍團逃離,粟裕還與其他隊伍聯系,要求盡可能攔截黃百韜的腳步,黃百韜頓時陷入了我軍的包圍。

其實,此時黃百韜還是有機會沖出重圍的,蔣介石安排了李彌、邱清泉二人,讓他們對黃百韜部進行援助,如果三部能夠及時匯合,內外沖擊下,說不定還真能就得下黃百韜。

可惜的是,李彌、邱清泉與黃百韜不和,雖然並沒有完全放棄去援助黃百韜,但兩人並沒有以第一時間進行援助,致使黃百韜徹底被我們包圍。

最終,在經過多天的追擊後,我軍終於將黃百韜部擊破,而黃百韜本人則在絕望中飲彈自盡。

這一戰,為淮海戰役開了個很好的頭,隨著後來其他隊伍的配合作戰,我們很快就完成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目標。

隨後,為了保證中原野戰軍與黃維的戰鬥順利進行,粟裕安排隊伍拖住了杜聿明部。

中原野戰軍這邊,黃維依靠有利地形,和比我們更加先進的炮火,在戰鬥初期壓制住了我們。

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為一旦黃維拖住我們,杜聿明部再全面突圍,兩面夾擊下,對我們的戰鬥非常不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毅專門給粟裕打去電話,了解了他是如何圍剿黃百韜的辦法,粟裕告訴陳毅,這樣的情況下不能再進行運動戰了,應該打打村落攻堅戰、城市攻堅戰!

陳毅思考後也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方式,隨後我軍改變了戰鬥策略,圍繞黃維的駐地進行了大範圍的隧道作業,讓黃維的重型火力失去了優勢。

這樣一來,黃維10萬人馬被我們圍困在小小的地方,最終被殲滅。

這個訊息傳來後,粟裕直接昏倒過去,為了防止黃維與杜聿明前後夾擊,他已經7天沒有怎麽合眼了!

黃維被殲滅後,淮海戰役基本已經釘選勝局,在全面完成對杜聿明的圍剿後,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以我方的大獲全勝為結局而結束。

這場戰役歷時66天,殲滅敵軍55.5萬余人,我方參戰約60萬人,國軍參戰80萬人,這也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唯一一次以少勝多的戰鬥,堪稱傳奇!

而提出此次戰役構想的粟裕,也是當之無愧的淮海戰役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