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入門:臟與臟,肺與脾、腎與肺,肝與脾肺腎,中藥功效總結

2024-06-21養生

中藥學的功效總結

1. 透疹 —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紫草
又能炒炭止血的藥物是: 荊芥
又能疏肝解郁的藥物是: 薄荷
又能解毒散腫的藥物是: 牛蒡子
又能明目退翳的藥物是: 蟬蛻
又能升舉陽氣的藥物是: 升麻
又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藥物是: 葛根
又能涼血解毒的藥物是: 紫草
又能解毒的藥物是: 牛蒡子、升麻、紫草

2. 通鼻竅 —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又能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白芷
又能溫肺化飲的藥物是: 細辛
又能解表的藥物是: 白芷 、 細辛、辛夷、蒼耳子

3. 清肝明目 —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又能疏散風熱的藥物是: 桑葉、菊花
又能解表清肺潤燥的藥物是: 桑葉
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菊花、 羚羊角 、 熊膽
又能清熱燥濕止痢止帶的藥物是: 秦皮
又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藥物是: 羚羊角 、 熊膽
又能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的藥物是: 羚羊角
又能潤腸通便的藥物是: 決明子
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藥物是: 車前子
又能平肝潛陽的藥物是: 石決明、珍珠母
又能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藥物是: 珍珠母

4. 清虛熱 —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專清虛熱的藥物是: 銀柴胡)
又能滋陰潤燥的藥物是: 知母
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藥物是: 牡丹皮
又能解暑截瘧的藥物是: 青蒿
又能清肺降火、涼血止血的藥物是: 地骨皮
又能除疳熱、清濕熱的藥物是: 胡黃連
又能祛風濕、清濕熱的藥物是: 秦艽
又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藥物是: 鱉甲

5. 下乳 —關木通、穿山甲
又能利尿通淋的藥物是: 關木通
又能活血消癥、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穿山甲

6. 截瘧 —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又能清熱解暑的藥物是: 青蒿
又能潤腸通便、解毒的藥物是: 生何首烏
又能吐痰涎的藥物是: 常山
又能驅蟲消積、行氣利水的藥物是: 檳榔

7. 利咽開音 —蟬蛻、訶子、桔梗
又能宣肺化痰排膿的藥物是: 桔梗
又能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的藥物是: 訶子
又能疏散風熱、止痙的藥物是: 蟬蛻

8. 安胎 —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斷續、菟絲子、白朮、 苧麻根、艾葉
又能解表、行氣寬中的藥物是: 紫蘇
又能清熱燥濕的藥物是: 黃芩
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 砂仁
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 、杜仲 、斷續
又能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
又能涼血止血、解毒的藥物是: 黃芩、 苧麻根
又能溫經止血的藥物是: 艾葉
又能補氣、健脾、止汗的藥物是: 白朮
又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的藥物是: 菟絲子

9. 開竅 —郁金、皂莢、麝香、冰片、蟾蜍、蘇合香、石菖蒲、牛黃、遠誌
又能活血通經的藥物是: 麝香
又能外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冰片
又能寧神化濕和胃的藥物是: 石菖蒲
又能解毒止痛的藥物是: 蟾蜍
又能熄風止痙、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牛黃
又能寧心安神、祛痰、消散癰腫的藥物是: 遠誌

10. 殺蟲 —苦參、貫眾、蘆薈、牽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檳榔、百部
又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是: 貫眾
又能瀉下清肝的藥物是: 蘆薈
又能逐水去積的藥物是: 牽牛子
又能溫中止痛的藥物是: 花椒
又能療癬的藥物是: 川楝子、苦楝皮
又能行氣止痛的藥物是: 川楝子
又能消積行氣的藥物是: 檳榔
又能潤肺止咳的藥物是: 百部

11. 潤腸通便 —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當歸、瓜蔞(仁)、決明子、(苦)杏仁、蘇子、肉豆蔻、生首烏、硫黃、柏子仁、知母、虎杖
又能利水消腫的藥物是: 郁李仁
又能清肝明目的藥物是: 決明子
又能活血祛瘀的藥物是: 當歸、桃仁
又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藥物是: 瓜蔞
又能止咳平喘的藥物是: 杏仁、蘇子
又能補腎陽、益精血的藥物是: 肉蓯蓉
又能補血調經的藥物是: 當歸
又能解毒截瘧的藥物是: 生首烏
又能補陽的藥物是: 肉蓯蓉、硫黃
又能補血的藥物是: 當歸、桃仁
又能養心安神的藥物是: 柏子仁
又能養陰的藥物是: 麥冬

12. 溫中止嘔 —生姜、沈香、砂仁、白豆蔻、吳茱萸、丁香、高良姜
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魚蟹毒的藥物是: 生姜
又能行氣止痛、納氣平喘的藥物是: 沈香
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 砂仁、白豆蔻
又能化濕行氣安胎的藥物是: 砂仁
又能散寒止痛、助陽止瀉的藥物是: 吳茱萸

13. 納氣平喘 —沈香、補骨脂、磁石
又能溫中止嘔、行氣止痛的藥物是: 沈香
又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的藥物是: 補骨脂
又能鎮驚安神、聰耳明目的藥物是: 磁石

14. 續筋接骨 —庶蟲、自然銅、骨碎補、斷續
又能破血逐瘀的藥物是: 庶蟲
又能活血補腎的藥物是: 骨碎補
又能散瘀止痛的藥物是: 自然銅
又能補肝腎、止血安胎的藥物是: 斷續

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

  • 臟,心、肺、脾、肝、腎合稱為「五臟」;
  • 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
  • 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
  • 中醫裏的五臟

    1. 心: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誌;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誌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裏。
    2. 肺: 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 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執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誌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裏。
    3. 脾: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 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誌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裏。
    4. 肝: 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誌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裏。
    5. 腎: 腎為先天之本,藏誌,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誌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裏。

    中醫裏的六腑

      1. 膽: 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 胃: 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 小腸: 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 大腸: 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 膀胱: 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老師,早上好!」小王推開門,一臉笑容地迎上前去。

    「早上好,小王,來,坐。」謝老師和藹地笑著招呼他坐下。

    肺與脾、腎與肺

    小王拿出筆記本,準備記錄下今天的教誨。「老師,我今天想請教一下肺與脾、腎與肺、脾的關系,這方面的知識我還不太清楚。」

    謝老師點了點頭,微笑著說:「很好,這是中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你要好好聽哦。」

    謝老師開始向小王解釋起來。「 肺與脾(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脾主運化水谷精氣,而這些精氣的輸送則依賴於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只有肺氣的宣發才能使得脾氣的水谷精氣得以布達全身。所以,肺與脾對於人體宗氣的生成和維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肺與脾之間的關系,肺氣宣發,脾氣運化水谷精氣。」

    「對,你說得沒錯。」謝老師點頭贊許。「另外, 如果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可能會聚而成痰飲,導致肺失肅降、宣散,從而產生咳嗽、喘促等癥狀。反過來,肺病也可能影響到脾,例如肺氣宣降失職,導致水液不能下行,脾會受濕困擾,出現倦怠、腹脹、食少、便溏甚至水腫等癥狀。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著,感覺自己在謝老師的指導下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接下來是脾與腎的關系。」謝老師繼續解釋道。「 腎藏精,需要依賴水谷精氣的不斷滋養。而脾氣的健運則需要腎陽的溫暖資助。如果腎陽不能溫暖脾陽,脾陽就會虛衰,運化功能失職,出現食少、腹瀉、腹脹、浮腫、神疲、肢倦等癥狀。反之,如果脾不健運,不能運化水谷,就會導致腎精滋養不足,可能發展為腎陽衰,出現腰膝痠冷、尿少或尿清長、夜尿、腫脹、形寒肢冷等脾腎陽虛的證候。

    小王一邊記錄著,一邊思考著這些知識的關聯。他不禁感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

    最後,謝老師解釋了肺與腎之間的關系。「 肺與腎在人體中有著兩個方面的體現。首先,肺氣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輸於腎;而腎主水,能司開合,使水液有升有降。如果腎陽衰弱,不能開合升清降濁,可能導致水液停蓄體內,上迫於肺,產生咳嗽、氣逆、喘息不能平臥等肺失宣降的癥狀,臨床上稱之為‘水寒射肺’。其次,腎有納氣的功能,腎精充足,由肺吸入的清氣才能透過肺氣的肅降而由腎攝納。如果腎精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會出現呼多吸少、喘息、短氣不足以息等‘腎不納氣’的病變。

    肝與脾、肺、腎

    小王又問:「肝與脾、肺、腎之間的關系呢?」

    謝老師慢慢說道:「 肝的疏泄正常,脾胃升降適度,血液的生化才會有源。如果情誌抑郁,肝氣無法疏泄,就會影響到脾胃的升降功能,從而在臨床上出現肝脾不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肝胃不和證。除了胸脅脹痛的癥狀外,還會有厭食、腹脹、腹痛、腹瀉以及口幹口苦、吞酸、惡心、嘔吐等癥狀。

    小王專心地記錄下這些重要資訊,繼續問道:「那如果脾氣不足,運化不健,會對肝有什麽影響呢?」

    謝老師耐心解釋道:「 脾氣不足,運化功能不健全,會導致氣血化源不足,進而影響到肝的血液供應,使得肝血不足,從而出現藏血虛少的情況。同時,脾胃的受納和腐熟功能也受到影響,這也可能導致肝失去疏泄功能。

    小王思考著,接著問道:「肝與肺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繼續講解:「 肝氣主升發,而肺氣主肅降。如果肝氣郁結,轉化為火熱,可能會上灼肺陰,導致肝火犯肺的情況,癥狀會有胸脅脹痛、咳逆、氣急,甚至出現咯血等。另一方面,肺失去肅降功能,也會導致肝的升發太過,例如在咳嗽和喘息時,可能會伴隨著胸脅牽引疼痛、脹滿、頭暈、頭痛等癥狀。

    小王對這些理論充滿興趣,再次請教:「肝與腎之間的關系又是怎麽樣的呢?」

    謝老師微笑著解釋:「 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肝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才能保證肝血的充足。只有當肝血充盛並得到充分化源,腎精才能充實。但如果腎精不足,會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虛少又會進一步導致腎精的虧損。此外,肝腎之間的陰陽關系也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例如,如果腎陰不足,往往肝陰也不足,從而導致肝陽上亢。反之,肝火亢盛,也會消耗腎陰,形成所謂的‘腎陰不足’。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一邊記錄著,一邊感嘆道:「謝老師,您的解釋真是通俗易懂,讓我對中醫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師,在學習腑與腑關系論,我還有一些疑惑。能否請老師給予指點?」謝老師點點頭,表示同意。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受納、腐熟、運化水谷之所,把飲食物消化並分別出精微與糟粕,起著管理五味的攝納、轉化和排泄作用。在此過程中,六腑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小王清晰地復述著自己所學的知識。

    「很好,繼續。」謝老師鼓勵地點頭。

    小王繼續說道:「 如膽透過疏泄作用,分泌膽汁註之於胃腸,幫助腐熟水谷。小腸則受盛從胃輸來的化物,並分別清濁,其清者由脾氣上輸,其濁者中的水液滲入膀胱成為尿液,濁者中的糟粕傳入大腸成為糞便。三焦則是氣機和水液執行的通道。

    謝老師點贊地笑了笑,「不錯,你對腑與腑之間的關系有很好的理解。這些腑臟的功能的確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小王聽到老師的肯定,心中感到非常欣慰,他繼續說道:「 由於六腑的功能主要是主受納和傳送水谷,故必須虛實更替,不能阻滯,保持通暢才能發揮正常職能。六腑中的任何一腑都不能阻滯,一旦邪滯於腑,氣化不利都會發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