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太陽穴是癲癇「放大鏡」?醫生告誡:太陽穴若有4異常,趕緊就醫

2024-07-04健康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分享更多的專業健康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感謝您的支持。

「老王啊,你這腳傷沒啥大事兒,但你這氣色不太好,是不是最近身體哪裏不舒服?」醫生李明一邊處理著王大爺的腳傷,一邊關切地問道。

事情得從王大爺搬家的那天說起。王大爺是一個退休的電工,平時身體硬朗,唯一的嗜好就是打打小麻將。 那天,他在搬家途中被一箱工具砸中了腳趾頭。疼得他齜牙咧嘴,兒子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李醫生處理完腳傷後,發現王大爺臉色蒼白,便詳細詢問了他的健康狀況。

「最近感覺太陽穴有點不對勁,經常跳動,還有點疼。」王大爺皺著眉頭說道。

李醫生聽罷,眉頭微皺,語重心長地說:「老王啊,太陽穴可是個敏感區域,如果有異常,一定要重視。太陽穴的異常有時可能是癲癇的前兆。」

王大爺有些驚訝,問道:「醫生,太陽穴和癲癇有什麽關系?」

李醫生耐心解釋道:「太陽穴附近的顳葉是大腦的一個重要部份,這裏負責處理很多復雜的資訊。癲癇的發作有時與這個區域的異常活動有關。如果太陽穴出現異常,可能是身體在給我們發出警告。」

為了讓王大爺更加明白,李醫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病例。張阿姨,今年六十五歲,經常感覺太陽穴跳動,還伴有頭痛。起初以為是普通的頭痛,但後來出現了短暫的意識喪失和抽搐。經過檢查,醫生確診她患有癲癇。及時治療後,癥狀得到了控制。

「你看,太陽穴的異常可能預示著大腦活動的異常,我們一定要重視。」李醫生說。

接著,李醫生詳細講解了太陽穴出現異常時的四個表現。

第一種表現是持續的跳動感

李醫生解釋說:「如果太陽穴持續跳動,很可能是顳葉區域的神經異常放電。這樣的情況要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

為了讓王大爺更加清楚,李醫生參照了一些研究數據。一項針對癲癇患者的研究表明,約有40%的癲癇患者在發作前會感覺太陽穴有跳動感。因此,及時發現並檢查,可以有效預防癲癇發作。

第二種表現是突發性頭痛

李醫生說:「如果太陽穴突然劇烈疼痛,可能是大腦內部壓力變化引起的,這種情況需要特別註意。」

李醫生講述了一個具體的病例。李叔叔,六十歲,平時身體健康,但有一天突然感覺太陽穴劇烈疼痛,緊接著出現了癲癇發作。經過檢查,醫生發現他的大腦內部有異常電活動,及時治療後情況得到了控制。

第三種表現是短暫的視力模糊

李醫生解釋道:「顳葉和視覺處理有一定關聯,如果太陽穴附近的顳葉區域出現異常,可能會導致短暫的視力模糊或喪失。」

為了讓王大爺更有感觸,李醫生參照了一項研究數據。一項針對癲癇患者的研究表明,約有30%的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視力模糊等視覺異常。如果及時檢查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癲癇的進一步惡化。

第四種表現是暈眩或意識模糊

李醫生說:「如果太陽穴附近的異常活動影響到大腦的平衡和意識區域,可能會導致短暫的暈眩或意識模糊。」

聽了李醫生的一番話,王大爺終於明白了。太陽穴的異常不能忽視,可能預示著嚴重的健康問題。他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做一個詳細的檢查,避免病情惡化。

幾個月後,王大爺的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太陽穴的異常情況也得到了控制。他深刻體會到,及時發現和治療健康問題,才能有效預防嚴重疾病。

那麽,問題來了:除了太陽穴的異常,癲癇還有哪些早期癥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這些癥狀及早發現和預防癲癇?

癲癇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早期癥狀多種多樣,除了太陽穴的異常外,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癥狀:

突發性失神:患者會突然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眼神呆滯,持續幾秒到幾分鐘,然後恢復正常。這種情況在癲癇患者中較為常見。

無意識的重復動作:如不斷咀嚼、咂嘴、抓撓等,患者自己不意識到這些動作的發生。

短暫的意識喪失:患者可能突然昏倒,失去意識,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然後恢復。

局部或全身抽搐:患者的某一部份肌肉或全身會不由自主地抽搐,這種情況通常是癲癇發作的標誌性癥狀。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及早發現和預防癲癇,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定期體檢:尤其是有癲癇家族史或有上述癥狀的人群,應定期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及早發現異常。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熬夜和情緒激動,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減少癲癇發作的誘因。

健康飲食:避免攝入過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

減少壓力:透過適當的運動、休閑活動等方式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於預防癲癇發作。

透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癲癇,提高生活質素。癲癇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患者仍然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 只有關註自身的健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對此,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孫文琳.自身免疫性腦炎急性癥狀性癇性發作和自身免疫相關性癲癇的診治進展,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