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显然四野和三野实力更厉害,为何先反攻的是二野?

2024-07-18历史

所有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人都清楚,我军开始战略反攻的关键是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后来的二野千里跃进大别山。

用其他话来说,刘邓大军发起了我军战略反击的第一波攻势。

很多人就问了,当时我军各大野战军里面,为何其他野战军实力都不差,唯独却是中野率先开启反攻的呢?

需要了解的是,除了刘邓野战军之外,东北还有东野(四野)以及山东的华野(三野)等部队,它们实力更加强大。

怀着这样的质疑,我们今天将和雨田一起探讨,中野率先展开了反击,揭示了辛秘秘闻,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刘邓大军」的无畏牺牲精神,何其伟大!

晋冀鲁豫刘邓两位首长(照片)在其他根据地内,不能进行反攻行动,因为条件有限。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结束后,我军通过在各大战场取得胜利,击溃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计划。在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消灭和重创敌军71个整编旅,共歼灭120万敌人。在这段时间里,我方军队和敌方军队的军力对比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方军队的总人数从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增加到了19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从66万增加到了105万人;而对方国军的总人数则从430万下降到了370万,正规军从200万下降到了145万人。在野战军队方面,他们的人数只比我们军队多30万。

并且更加重要的是,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国军士兵数量已经不到50个旅。换句话说,敌方已无力再进行全面进攻,战争只是相互消耗,敌方由攻转守,我们必然将由守转攻。

那么多解放区中,为何只有刘邓率领中央军队进行反攻呢?

我们军队的战略打击。

实际上,答案就很明显:

在其他地区,没有实施战略性反攻的条件。

请先看一下东北方面的战区。

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结束后,我军已经开始在东北站住阵脚的也开始了夏季攻势。

当时东北战区划分为南满和北满两个根据地,北满拥有3个主力纵队(编号为1、2和6)、6个独立师,总计约21万人;南满有2个纵队(编号为3和4)、3个独立师,总兵力为8万多人。总共29万人的正规军,再加上二线的地方武装和炮兵部队,总共有38万人,比国军的32万人稍多。

1947年在东北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战斗照片)。

尽管敌我双方实力差距较小,但由于东北的国军是杜聿明的远征军和驻印军组成,他们在装备上仍然具有优势。他们管控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铁路公路交通线路,使解放区无法联通。南北两个拳头都很有力量,但却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东北的反攻还为时尚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林总在夏季攻势中的最后一战和陈明仁在四平打了平手,事实也证明当时的东野并没有大城市攻坚能力,自然也不能开启反攻。

在东北优秀的国民革命军技艺精湛的陆军部队

西北和华东地区的情况与东北相似。

尽管彭总在三战中胜利,包括陕北保卫战的胜利,但总兵力仍然处于劣势,再加上陕甘宁地区被认为是次要战场,不清楚从这里发起反攻能取得多大成就。

华东战场地域广阔,在1947年3月和5月,华野相继取得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期间歼灭敌正规军近10万人,为各大战区之最。

但与此在山东战区的华野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方面,由于大兵团持续作战,部队疲惫不堪,需要休整和巩固战果;另一方面,国军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顾祝同的徐州陆总仍然拥有将近100万的兵力,比陈老总和粟裕的华野多出2:1的兵力,且主要是精锐的美械部队。尽管华野可以在华东地区开始反攻,但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刚刚打完孟良崮战役的华野军队

华北根据地不仅拥有充足的军力,还具备发起反攻的条件。

最初,蒋介石在重点发动攻势时,曾经表明过

在晋冀鲁豫、晋察翼、东北等战场上变守为攻,调动兵力进攻解放区南线的两翼——山东和陕北两解放区,试图先消灭山东和陕北两解放区的我军,然后再将主力用于其他战场,逐个将敌人消灭。

当华北军区最初成立时,它只是一个新组建的野战军,缺乏丰富的大战经验,因此并没有能力执行一次具有决定性或更具战略意义的战略进攻任务。

各大战区实际上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压力也随之降临到——刘陶宋兖兵团……

刘帅对晋冀鲁豫军团进行讲话,他认为刘邓大军是最适合进行战略反攻的。

既然其他野战军不具备反攻条件,那么当时的刘邓部队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呢?

为什么当时的刘邓是最适合的,也是战略进攻部队的最佳选择?

请听从雨田君的引导,仔细分析……

请先观察一下当时的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情况!

晋冀鲁豫反攻作战,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在这一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战斗的主要目标是山西的民团领袖阎老西、河北的独立军首领孙连仲,以及由胡宗南率领的出潼关部队,他们都接受刘峙指挥。

刘峙是郑州绥靖公署的主任。

在这段时间里,刘邓连续取得了定陶战役的胜利,歼灭了敌人整编第3师。接着,他又在蒲路和陇海路等战役中击溃了刘峙的精锐部队。再加上1946年初被刘邓击败的阎老西部队,以及邢台、邯郸战役中击溃的孙连仲部队。

陈赓的部队在晋南也攻击了胡宗南试图支援山西的部队,进一步壮大了山西的阎老西。

刘邓在战争中的成就超过了东北战场,仅次于粟裕和陈老总在华东战区的成就。

1947年5月,豫北战役结束后,晋鲁鲁豫野战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自卫反击,其战斗力和士气达到了顶峰。

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新入伍士兵

除了过去的1、2、3、4和6纵以外,8纵属于王新亭,9纵属于秦基伟,10纵属于王宏坤,11纵属于王秉璋,12纵属于张才千,整个野战军的规模达到了9个纵队,总兵力为27万人。加上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兵力达到42万人,与华野的野战兵力持平。

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历经一年的抗战,晋冀鲁豫地区的国军已经全数撤离,也就是说,目前的晋冀鲁豫地区是一个安全的内线据点,不同于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都处于战争状态。

既然有能力腾出充足资源,选择以实力雄厚的刘邓大军进行反攻是必然的选择……

晋冀鲁豫地区野战军的最精锐部队。

这是利好一面的反攻,更为重要的还是利空一面的反攻。

在晋冀鲁豫取得胜利的看似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实际上隐藏着各种暗流涌动,并非尽是利好之因。

邓公在晚年回忆起为什么要前往千里大别山时,曾经郑重地说到

我们将散落的游击队员整合成为野战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现在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否则会吃亏。以鲁豫为例,经过一年的内地作战,农民的家禽、家畜见得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减少了,问问自己,在解放区进行斗争,我们能忍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是想在内线作战时舒服些,那就中了敌人的圈套。

的确,通过邓公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我解放区实施的全面进攻是毒辣的手段。

在老蒋领导的还乡团队中在解放区收缩。

他老蒋虽然不在意,但他能动用国统区三亿人口支援作战,而我们军队只能动用一亿人口。由于都在战区,这一亿人口无法生产,全部卷入战争,持续下去将削弱我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于此在我军的四大根据地中,就经济而言,以晋冀鲁豫最为薄弱。

东北地区自有丰厚矿产和粮食资源,再加上钢铁和煤炭等资源,可以完全自给自足。山东地区稍显弱势,但拥有渤海和胶东等战略要地,也是产粮和矿产丰富的地区。胶东兵工厂在各大解放区享有盛誉,同时还可通过陆路与晋察冀、海路和东北实现联动。

蒋介石的挤压策略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问题并不严重。

只有晋冀鲁豫解放区受国统区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抗刘邓的国民党军(剧照)

晋冀鲁豫解放区,自身货币价值不高,粮食产量不如山东和东北,自给自足还有不足,唯一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是棉花。然而这种出口物品在国统区的需求很大,蒋介石利用货币政策,导致纸币贬值,导致棉花出口收入减少了好几倍,经济支柱动摇,解放区更加遭受老蒋经济压迫。

以1947年为例,晋冀鲁豫地区在解放区经济中,通货膨胀率是抗战时期的130倍,整个晋冀鲁豫地区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整个经济将面临崩溃。

缓解这场经济危机的最佳策略是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区,减轻解放区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比其他解放区都需要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反攻。

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解放区的居民(剧照)

就地理条件而言,晋冀鲁豫野战军是各大战区中最适合发起反攻的。

1947年,国军全力出击,集中所有兵力向解放区发动进攻,造成后方守备薄弱,而且由于战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使得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等接近20个省份中,国军只有20个团在驻防,即使在国军华中地区的武汉,也只有不到4万人驻扎,湖南、广西、福建和浙江等地区都没有一支正规部队。刘邓的晋冀鲁豫地区恰好是离国统区腹地最近的前线。

在这种虚空的背景下,如果刘邓真的进入深处大别山,就能对武汉、南京构成威胁,也可以与外线的华野形成配合,开展中原战场。

退一万步说

他们的攻势必将引发国军的反击和围剿,有些许可能会吸引敌人的注意,减轻解放区的压力,这种奉献精神和无畏精神,正是我们那一代革命者的代表……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更多是一种壮士一去兮的悲壮,这是为何后面陈老总等人都说,刘邓和中野为了解放战争牺牲太多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