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下南洋:近代最大的海外移民運動,徹底改變東南亞人口結構

2024-01-01歷史

宋元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以及航海技術的進步,古老的中國人逐漸開始走向海外。明朝初期,大明帝國官方組織的鄭和下西洋運動,更是讓中國人大踏步走向海洋。可惜,因為明朝官方後來實行海禁政策,使得鄭和下西洋運動戛然而止,中國人主動放棄了海洋。

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率領3艘艦船抵達加勒比海,從此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也開始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並於16世紀中後期將殖民的觸角伸向了南洋(今東南亞地區)。與此同時,因為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天災頻仍、戰亂不斷,以及滿清入關等因素疊加,大量東南沿海的漢人逃亡南洋避難,掀起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第一次小高潮。

當時的中國人掌握著不低於西方的技術,在開始嚴密的組織,他們在南洋很快站住腳跟,甚至建立了政權(蘭芳共和國)。中國人的大量到來也引起了殖民南洋的西班牙、荷蘭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恐懼,他們開始打壓甚至屠殺海外華人。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荷蘭人侵占的台灣,同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大肆屠殺華人。鄭成功聞訊後,大怒,並計劃組織遠征軍攻打馬尼拉,以示懲戒。正當西班牙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鄭成功因病去世,攻打馬尼拉的計劃也被流產。

由此可見,當時海外華人移民史也是一部血淚史,華人在艱難的環境中,憑借自身的勤奮和聰明,在南洋開辟出一個個富庶的家園。

19世紀後期,因為西方列強的侵略加上清政府的腐朽沒落、人口的增長,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省份,再次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這一輪移民南洋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據不完全統計,總數達千萬以上這些華人來的南洋後,辛辛苦苦、勤勤奮奮,很快也就在南洋站住了腳跟。這些下南洋的移民是中國最底層的貧民,但他們心中卻依舊對華夏充滿向往,雖然人在南洋,心始終歸屬華夏。

在清朝末年革命黨推翻清廷的偉大事業中,下南洋的移民紛紛慷慨解囊支援革命黨,使得革命黨有了充足的經費和兵源,為推翻清廷做出了重大貢獻。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海外華人的貢獻,稱他們說「革命之母」。

抗戰時期,海外華人特別是南洋華人,更是毀家紓難支援抗戰,如著名的陳嘉庚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時國內缺少汽車司機,南洋華人就自發組織了「南洋機工團」,支援抗戰,其中為國殉難者比比皆是。南洋華人還大量歸國參軍,與日寇作戰,特別是當時中國極度缺少飛行員,許多高素質的南洋華人,大量參加中國空軍,為孱弱的中國空軍補充了新鮮血液,他們血染長空,他們浩氣長存。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華人已經成為南洋的一支主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占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萬人,華人約占75%,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總數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龐大的華人群體,讓東南亞成為了華夏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