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何理解曾國藩湘軍的「結硬寨,打呆仗」

2024-01-01歷史

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甚至有些笨。科舉考了7次,才考了個「同進士」,也就是說不夠進士的格,但是也相當於進士。這既是一個榮譽,也是一個恥辱。那時候沒有智商測試,如果有的話,恐怕曾國藩的智商應該不會太高。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但曾國藩卻被後世人奉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之後,儒家的第五個聖人,也是最後一個聖人。然而,也由於他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時候過於殘忍,數度屠城,因此被降格為「半聖」,這恐怕也是和「同進士」一樣,既是一個榮譽,也是一個恥辱。

所謂「聖人」,就是在某一個學派內,既要立言,也要立行。孔子創立儒家,孟子致力仁德,朱熹一統理學,王陽明創立心學。那麽,曾國藩究竟聖在何處呢?【曾文正公全集】中有很多立言立行的例證,但 真正讓曾國藩成為半聖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他說過的一句話: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並不聰明,沒有辦法從智商角度彎道超車,所以從小他就下定決心,要用毅力、隱忍、堅持、勤奮來彌補自己的愚笨。 蘇格拉底曾說過,能認識到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這也註定了曾國藩將用平凡之身,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曾國藩率領湘軍和太平軍打仗時,不會輕易的硬碰硬殺,倒不是因為他特意的想用什麽誘敵出擊的奇謀,而是他知道自己計謀不足,所以譚寧願堅守,等待敵人犯錯。

湘軍的「結硬寨,打呆仗」

每到一個地方,湘軍就采取步步為營的策略,挖地道、建立防禦工事,包圍敵人,斷絕敵人物資供應,這就是所謂的「結硬寨」 。這樣的行軍行程很慢,攻下一個城池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然而, 每多挖一寸站戰壕,每多耗一天,湘軍就多積累一點優勢,太平軍就喪失一點優勢。這種毫無技巧戰鬥方式,就是「打呆仗」。 然而,「最笨」的湘軍,卻取得了其他所有軍隊都沒有取得的成績。最終,勢不可擋的太平軍被湘軍消滅了。「結硬襄,打呆仗」正是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中總結。

在【曾國藩家書】中的【致九弟】一文中,曾國藩就提出:「 城賊猛撲,憑濠對擊,堅忍不出,最為合法。 凡撲人之墻、撲人之濠,撲者客也,應者主也。我若越濠而應之,則是反主為客,所謂致於人者也。我不越濠,則我常為主,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也。穩守穩打,彼自意興索然。」

而在總結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曾國藩明確提出了:「臣不善騎馬,未能身臨前敵,親自督陣。又行軍過於遲鈍,十余年來, 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於意計之外。 此臣之所短也。」這也是「結硬寨,打呆仗」的明確出處。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結硬寨,打呆仗」貌似已經過時了,因為這樣的戰略看上去太慢了,效率太低了,常被認為是不求進取,固步自封,甚至是坐吃山空,坐以待斃。然而,在如今凡事都求「兵貴神速」的時代,反而更應該呼喚一些「結硬寨,打呆仗」的精神。

「結硬寨,打呆仗」,首先是匠人精神

「結硬寨,打呆仗」,首先體現的是匠人精神。

如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太過急功近利,總感覺「過了這村就沒這店」,其結果是缺少通盤考慮,欠缺頂層設計,被各種眼前利益所誘惑。結果就是,什麽都幹,什麽都做,什麽卻也都沒做好。感覺做了很多事,卻沒有一件拿得出手。

我們追求的是什麽?我們追求的並不是涉足過多少領域,做過多少事情。我們追求的是把事情做成。所以, 做過100件事,不如做成一件事。 很多人把「做過」當作成績,而事實上,做過很多事卻沒做成過幾件事,這非但不是成績,反而是汙點,還不如踏踏實實做一件事就成一件事。

為了把一件事情做成,就要有「 要麽不做,要麽做好 」的精神,這就要求 做事情不將就,不湊合 。這不就是所謂的「匠心精神」嗎? 真正的匠人,很少是快刀手,反而都是看似吹毛求疵的「神經質」。 他們大多臟兮兮、慢吞吞,看得人著急。然而,他們卻有著「XX出品,必屬精品」的背書。因為他們始終聚焦目標,追求結果,至於過程如何,他們並不在意。

「結硬寨,打呆仗」不是鴕鳥主義

「結硬寨,打呆仗」,還體現了一種做事態度,那就是「寧當縮頭烏龜,絕不鴕鳥主義」。

很多人把「結硬寨,打呆仗」與「鴕鳥主義」等同起來。鴕鳥遇到危險,把自己的頭埋到沙子裏,覺得只要自己看不見,問題就不存在了,這是典型的逃避現實。

實際上,「結硬寨,打呆仗」不但不是鴕鳥主義,而且堅決反對鴕鳥主義。因為, 問題無人解決,不會自己消失 。既然是結果導向,那就要把事情辦成。之所以「結硬寨,打呆仗」,是因為充分認識到自己實力的欠缺,而必須紮紮實實,步步為營。

這有點像「縮頭烏龜」,烏龜遭遇威脅,將頭縮排殼裏,但眼睛始終盯著殼外,等待危機過去後繼續向前。或者,等待敵人松懈,突然從殼裏探出頭來,給予敵人致命一擊,咬住了變不松嘴。所以, 縮頭烏龜並不是膽小的象征,反而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智慧。

縮頭烏龜也是一種智慧

因此,「結硬寨,打呆仗」是類似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所寫到的「斯托克戴爾悖論」的,即: 正視現實的殘酷,保有必勝的信念,因此而堅持不懈。 按照這個理念,哪怕慢一點,哪怕進五步,退兩步,也要日拱一卒。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崇尚兵貴神速,唯快不破。這些道理其實也都沒有錯,但我們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現狀和能力,而不是一味求快。 步子邁得再大,卻扯到了蛋,也無法到達終點。反而哪個看似慢吞吞的笨蛋,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傻人有傻福,但他們真的傻嗎?